1960年代香港42個風球信號站(圖片:香港天文台)
適逢颱風「妮妲」襲港澳,分享一下颱風冷知識:
香港及澳門均位處珠江口,每年夏天的颱風季節,皆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威脅。每當熱帶氣旋來襲時,港澳兩地的氣象部門(香港為天文台,澳門為氣象局),均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提示市民熱帶氣旋為兩地區帶來的風力威脅。
「颱風逐漸迫近本港,天文台已發出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類似以上由天文台發生的訊息,對港澳兩地居民來說,可謂聽慣不怪。但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心中會打個問號,曾幾何時,明明是聽到「天文台已『懸掛』八號信號/風球」,而並非使用「發出」一詞,究竟兩者是否有同樣意思?天文台是何時開始改用「發出」一詞?以上問題,對於港澳兩地居民來說,會有不同的答案。
先說香港,約二十歲以上的朋友,應該會覺得「懸掛」一詞較為親切。皆因在2001年以前,香港天文台的確是用「懸掛」來形容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俗稱風球)。根據香港天文台網頁的資料,自1884年起,香港各地區已有信號站懸掛風球,在1960年代的高峰期,全香港一共有42個信號站。因此,每當熱帶氣旋來襲時,天文台便會對外公布「天文台已「懸掛」某號信號/風球」。但隨著通訊科技發達,這些信號站自1970年代起已陸續被關閉,最後一個長洲信號站亦於2002年1月1日完成任務,而2001年9月的颱風「百合」,成為了香港天文台最後一個需要「懸掛」風球的熱帶氣旋。自此,天文台就會以「發出」某號信號來提示市民風力程度。第一個需要天文台“發出”信號的熱帶氣旋,則是2002年8月的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上段文章只適用於香港的朋友,皆因澳門對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有不一樣的叫法。香港的不同信號會有不同的定義說明,如一號信號全稱是「一號戒備信號」、三號信號是「三號強風信號」等等,而在澳門,則統一叫做「一號風球」、「三號風球」、「八號風球」等。當然,每個「風球」的定義與香港對應的信號等級含意是一樣的,如「一號風球」同樣有戒備的意思、「三號風球」同樣有強風的意思。由於澳門到目前仍有分別設於松山燈塔旁及大炮台等地的懸掛風球信號站,所以澳門氣象局,會以「氣象局已『懸掛』某號風球」通告居民,而並非香港的「發出」某號信號。
工作人員在澳門松山懸掛3號風球(圖片:松山燈塔)
澳門松山燈塔旁擺放風球房間(圖片:旅遊酒店資訊網)
順帶一提,由於澳門市民有收看香港電視或收聽香港電台的習慣,故會同時聽到「發出」信號和「懸掛」風球的叫法,可能會比香港人更混淆兩者的分別。
參考資料:香港天文台
(文章寫於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