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庸生
筆者才疏學淺,不懂文學,亦不認識蕭紅和張愛玲,更不懂「文學性地」分析這部電影。因此本文章將會是「忠於自己」(或者是自我中心)的影評,文章只會專注在電影本身,從電影語言的角度探討許鞍華導演從《黃金時代》表達出的訊息。
出生於1911年的蕭紅
電影開首便告知觀眾,主角蕭紅出生於1911年,並於1942年逝世。1911年是清政府倒台、中國告別持續兩千多年的帝制的一個特殊年份,帝制的結束使「1911年」表面上象徵了「自由」時代的來臨。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1911年的確為中國帶來新時代:蕭紅不需要纏足、蕭軍不需要留辮、中原再沒有真真正正的「皇帝」存在,可惜這個新時代並不如想像中的理想:軍閥割據、北伐、日本侵華,蕭紅所活在的民國時代是戰火連連的時代,那何來談得上是「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 民國「黃金十年」?
筆者突然想起,在北伐時期與日本侵華之間的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事實上導演亦主要集中在1930蕭紅私奔直至1940抵港的十年間,時間亦與民國「黃金十年」(1928-1937)頗為接近。難道蕭紅的「黃金時代」是指三十年代的民國時期?沒錯!在這個被史稱「黃金十年」的時代,大規模的戰爭已不復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過來。但許導才懶理歷史的評價,看過本片的觀眾絕對會認同,在許導眼中的所謂「黃金十年」一點也不「黃金」,因為即使國家在這十年間多麼的「黃金」,在蕭紅的人生中卻過著悲慘的生活。許導懶理政治,只著眼於蕭紅的世界,電影名字「黃金時代」,絕非「政治性地」指「黃金十年」。
追逐自由的新女性
雖然出生於象徵帝制結束、迎接自由的年份,蕭紅卻過著一個沒有自由、不能自主、顛沛流離的人生,而這命運絕大部份是源自其女性的身份。在家鄉哈爾濱時因與有婦之夫相愛而不能擁有光明正大的愛情、因經濟問題而險些被賣到妓院、第一部作品便遭滿州國政府列入黑名單而要離開家鄉、受與蕭軍的感情問題所困擾、兩次身懷六甲、日本侵華之時文壇中十居其九是蕭紅所厭惡的政治文章,多種經歷使蕭紅在創作、愛情上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然而,蕭紅是一個勇敢、敢愛敢恨、忠於自己、敢於違反主流的新女性:不惜使家族沒落也要與有婦之夫私奔、面對被賣身時主動去信報社主編求救、即使懷著身孕也要與愛人造愛、洪水淹城時為離開旅館亦不惜懷著六甲爬梯逃脫、放棄親生骨肉、政治性文章充斥文壇之時仍忠於自己愛寫的題材、國難當前時仍奢侈地享樂過著自己愛過的生活……電影裡蕭紅為追逐個人自由而做的事,即使今時今日的華人社會也不能接受,可見許鞍華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膽色。
「黃金時代」在日本
勇敢的蕭紅,在這個不能自主的年代、盡力爭取最大程度的自由,追求她的「黃金時代」。在三小時的電影裡,「黃金時代」一詞只在蕭紅中提過一次,那時正是當蕭紅獨個兒遠赴日本,擺脫文壇的政治爭辯、擺脫感情困擾、擺脫顛沛流離的生活,靜靜地創作的半年時間,「黃金時代」是指自由的時光。稱得上是蕭紅的「黃金時代」只佔三小時中的一分鐘。不懂亦不愛在作品涉足政治的她,不論在日本侵華前文壇中政治立場之爭辯、抑或在日本侵華時文壇中抗戰文章的興起之時,均抗拒主流、獨善其生,寫出忠於自己的作品,於抗戰時期「躲在」香港所寫的《呼蘭河傳》堅持她忠愛的鄉土題材,全因這「不合時宜」的題材才得以讓這作品成為永不過時、傳頌千古的傑作。
許鞍華:女性導演的典範
在片中的魯迅指出文人因感情複雜,立場不堅定容易左搖右擺,因此容易受主流影響而改變立場,指這是很壞的現象。《黃金時代》專注在蕭紅對自由(特別是創作自由)的追求,而非刻劃大時代;「黃金時代」並不是政治性、歷史性地指「黃金十年」,而是單純指蕭紅得到創作自由的時光。近年香港導演經常「消費」一些能討大眾喜愛的政治立場,盲目將「政治」議題投進電影中企圖讓影片升格,「本土」更加是「老千導演」們最愛「消費」的名詞。《黃金時代》談個人在創作自由上的追逐、談女性為追逐自由「可以去到幾盡」,電影本身已經是一名女性導演忠於自己、抗拒主流的體現。忠於自己地創作的女性導演,許鞍華做到了!說不定《黃金時代》能夠如《呼蘭河傳》般流芳百世!勇於追逐自由、忠於自己的蕭紅是新女性的典範,忠於自己的許鞍華,不只是女性導演的典範,更加是現代新女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