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摩納哥是人,相信最懂她的,應該是流著美國費城女孩血的王妃Grace Kelly。
“I tried to be like Grace Kelly
but all her looks were too sad”
年輕時已於荷里活銀幕上出盡風頭的 Grace Kelly,因勇敢率真的個性得到法南美麗小國摩納哥王子Rainier III的青睞嫁入豪門(摩納哥乃Principalty,「王子統治的國家」,因此Rainier III的地位相等於國王或一國之首),她的前半生彷彿一個典型的童話故事;不過縱然再勇敢,Gracie也不過是演技比較好的弱智女流,雖然擁有摩納哥頭銜,當地人卻覺得她不屬於這美麗的小國;而摩納哥則是有獨立主權的領土,受法國的保護,法國人卻不當它一回事;比起摩納哥人的民族驕傲,或許安身於紛爭時代中這個無實際勢力的小國的Gracie才會明白這小國管治者寄人籬下與維護本質的矛盾。
“I could be hurtful, I could be purple,
I could be anything you like”
不論電影中還是現實中,Grace Kelly本人還是Nicole Kidman所演的Gracie都面對一樣的難題:藝術與家庭的兩難,雪上加霜的是,她的藝術身分來自美國,家庭則是王室。其實追尋自己的事業本身並無不妥,卻因為一些無聊的原因與誤會,而電影大師希治閣給他的腳色更惹非議,使原本屬於她一個人的選擇變得複雜,甚至動搖夫妻二人的關係,甚至差點引發世界大戰。電影中,不論Grace Kelly個人如何可望舞台上的風光,生於亂世的她選擇了背負責任:著責任不一定是國家大任,而是如她的摯友牧師Tuck所言,對家庭、對子女的責任;其實歷史上啊,從來的責任都不過是為了家庭,為了下一代,所謂的國家責任也不過是為了家庭這私慾而生。她可以選擇傷害丈夫,拋棄子女,但最後她決定要成為支撐丈夫的女人,而甘願醫生扮演一個極為難演,有著萬千充滿責備和監視目光的觀眾的腳色。可惜Nicole Kidman演起這比美英國黛安娜王妃或美國第一夫人積琪甘迺迪的歷史人物卻略顯天真,而說英語的口音也稍嫌造作,未能表現出如劇本所寫的一面;卻讓她擔起大旗,化身解救國難的英雌。而事實上,她的丈夫利尼爾三世也並非如電影中需要妻子搭救,而是一位積極推動國內民主和改善經濟組成,甚至靠迎娶賢妻挽回被母親破壞的王室形象的一名賢君。
“Should I bend over?
Should I look older just to be put on your shelf?”
說道摩納哥,不得不提的是「Associated State」或相似的一個概念。戲中一段英國勛爵級老戲骨Derek Jacobi指導Nicole Kidman言行舉止至歷史文化一段令整套電影生色不少,舞台至尊教授大明星如何「演」好王妃的角色深意令人深思在權力中的人們連當自己也要「經過專人訓練」;當中Nicole Kidman強調蠻暴的法國路易王和拿破崙都奪不走摩納哥House of Grimaldi的政權,民選總統戴高樂更沒這本事。後來舞會的一段自白其實很突ㄦ,彷彿是王妃個人引發了又拆解了這個政治炸彈;固然,要求電影與事實完全相符是不可能,而戲中亦有不少部分指出摩納哥如何被強國法國「欺壓」;然而,這表現手法也不過是為了讓主角變成「對」的一方而取得角度;事實上,五十年後的今日,仍然有不少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需要依靠大國各方面的支持來維持自己領土的安危甚至正常運作,例如英國的Guernsey, Isle of Mann﹑俄羅斯裏不同由自己國王的種族、瑞士的列支登斯頓、北歐大大小小的獨立區等等,他們確實需要依靠他國(強國)的幫助,但是否如摩納哥一樣,要向大國「進貢」(納稅),或任他們對自己的經濟任意魚肉而罔顧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如開拓賭業)?這些看似要依附他國的小領土由是否應該有更人道的對待,得到更多的承認?劇中Rainier III為我們提供了答案:商業應該只談商業,不談政治。保羅亦希望,大家看過此片後,多關心這類地區的政治與歷史,看看能否為我們找一條出路。
(文中小題來自英國帥哥Mika 2007 年的 “Grace Kelly” 一曲,雖然,歌詞跟本人沒太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