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少年. 小趙》 : 從愛國少年到憤青

前陣子看了杜海濱導演的紀錄片作品 «少年. 小趙» (官方預告片連結)。影片拍得很自然,有些鏡頭很美,配樂也有感覺,整體非常出色。反正香港上映完畢,也不怕劇透多點。這麼好的作品,看罷感受良多,不寫不快:

一座土灰色的古舊城鎮,幾個拉著横額高舉五星紅旗的少年,在這麼一條眾生盡皆埋首幹活的大街裡,為著他們心中認為是對的事情,高呼口號,遊行示眾,其中帶頭的男孩,昂首闊步,搖旗吶喊,尤其不遺餘力,正是紀錄片的主人翁﹣小趙。

甫進場的小趙年僅十九,貌不驚人,臉龐稍稍帶點嬰兒肥,眉宇間尚有幾分稚氣,一雙眼睛時而一條線、時而圓圓的,透著一種特別的光芒,似乎有許多想法急於向人家傾吐,總之看起來模樣是挺親切的。

別看小趙紅通通的一臉忠厚,開口閉口祖國、愛國,老是唱著「毛主席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這種紅歌,便以為他是一個活該被洗腦的草包,那就錯了。這個小趙,待人接物是挺圓滑的,會說場面話,也寫得一手好字,演講起來抑揚頓挫、十足專業廣播配音的風範,更重要的是,他竟滿腹經綸,對國際形勢、對各大思想家如魯迅、盧梭都有所涉獵,對梁啟超的一篇文章更能背誦如流。而他看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從當酒店服務員的經驗之中,將客人歸納為三種,並認為日本人的禮貌和品格通常都比中國人好。前半段影片中的小趙,對一些事情和思想是入迷得有點天真,但他這人卻並不糊塗。

小趙這個人是挺可愛的,因為他很投入、很熱情:說啥當兵就要當守邊疆、最辛苦的兵;練習演講時竟投入得快哭出來(他女朋友在旁邊看到傻眼了);對初次見面的山村村民說啥大家一起吃喝歌唱是人生一大快事甚麼的,說起來臉不紅耳不赤,看來倒是真心話;教少數民族的孩子說漢語,第一句就是「我是中國人」,還要教孩子唱國歌,最後更特意買來國旗、旗杆,好讓孩子們每天都可領受一番升旗儀式……

少年的小趙,「紅」得徹底,卻不討厭,因他毫無做作,全然真誠,這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特質。鏡頭下的他,純樸率性,常常笑,一會兒高談闊論,一會兒大唱紅歌,熱情到不行,這令我想起太宰治在«人間失格»的一句話:「也許所謂的熱情,就是無視對方的立場」,小趙就是這樣,一味的向你分享他的想法、唱著他的歌兒、朗讀順手沾來的名人格言,你喜歡也好,但你就是不會討厭他。難得一見他有難為情的時候,就是當談到他家裡貸款的時候,趕緊閉上窗戶,一臉靦腆的,雖知道此舉背後實是成熟的顧慮,但看起來卻是何等討喜的青澀。

小趙的真,也反映在他的哭。記憶中,他在片子裡哭過四次:

第一次哭,是他剛獲大學取錄的時候,但這不是為著自己的努力或成功而哭,而是想到弟弟為了家庭開支而輟學打工,覺得委屈了弟弟;

第二次哭,是他看著家園附近的房子,被挖泥機一間一間的拆毀,心裡明白,不久之後,咱家老房子就是同一命運。此時導演用長鏡頭特寫著小趙的側面,可以清楚看見, 凝重的神色,絲毫沒有他早前提過的魯迅所描述的看客心態,只見一行淚水奪眶而出,本來樂天開朗的眼睛自此塗上了一層不甘與憤慨;

第三次哭,這時趙家老房子已經被拆了,小趙的爺爺深受老家被毁所打擊,病得臥榻不起,更不能言語,小趙見狀不禁潸然淚下,爺爺也是熱淚盈眶,老人家心裡的苦澀不言而喻。

倒是小趙的奶奶活得豁達,每日裡做飯洗衣服,笑咪咪的餵著爺爺吃喝,閒時戲耍小雞,似乎無憂無慮。其實從她看著挖泥機拆房子時的一臉無奈與不安,可知奶奶實是個明白人。想是奶奶一心只求兒孫安好,與世無爭,是故即便被不公對待,依然有份自在的平安。

可小趙卻正值誓要展現自身價值的年紀,當親歷這種不公義的事情後,平時對社會、政府乃至國家上的種種病態的零星不滿,同一時間集合爆發起來,口中不再一味大唱紅歌,而竟首度道出了「日本的高GDP是建立在高增值、高效能上,中國的高GDP則是建立在高污染、高貪腐上」這種想法;

第四次哭,是爺爺的大殮,這是小趙哭得最痛也最釋放的一次。而他的人生方向,同時正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端,由一個立志當兵、愛黨愛國、高談闊論眉飛色舞的熱血少年,變成一個沉重、世故的憤怒青年。

無論哪個階段的小趙,我也很欣賞,因為他這個人很有方向、很有格,做事很投入、很盡,無論他的想法和立場是站在何處,無論他的世界觀如何隨著眼界而逐漸改變,他也從沒迷惘。看法是變了,心態卻沒變,總是向著心中真正認為對的方向竭力奔跑,這可絕不同於政客因著利益的計算而在立場上的搖擺不定。說穿了,這就是成長。

感謝導演拍出了這麼一個有火的青年,並如實地記錄了他在這五年間每一個重要的轉變與成長。盡管小趙的立場我不盡認同,尤其反對他在影片前半段時期對共產黨和毛澤東那種近乎催眠式的歌頌,但他那率性和認真的態度,我討厭不來,那帶點傻傻的執著,更令我會心發笑。而他那份貫徹始終的對理想生命的投入與追求,我是由衷的喜歡,也很敬佩。

後記:

看畢影片,適逢答問會,導演和小趙也有出席。從小趙口中得知,他現在還在念書,目前的方向是公益事務,也有繼續關注山村少數族裔的孩子,更會嘗試投身拍攝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