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五點半到了紅磡的寶石戲院看蔡敬文導演的《不是白痴》,吸引觀眾眼球的,除了由陳麗雲擔任女主角力媽,更在於導演嘗試把智障人士的故事改編到銀幕上。影片表明故事是真人真事,而拍攝手法也帶有很強的寫實味道。雖然寫實,這套卻不是紀實片,而是不折不扣的劇情片,因其是劇情片,影片愈後愈趨動人情感,尤其是最後陳麗雲飾的力媽送別兒子阿力的一幕。由是如此,或許我們可以稱這片為「動人寫實主義」(engaging realism)影片。
活在狹小空間
此片其中一個主要場景設在公屋,因而劇情多是關乎阿力和力媽的日常(當中有力媽教智障兒子阿力妙菜,頗有參照《天水圍的日與夜》之意)。觀眾感受到鏡頭與演員艱難地在公屋單位中轉動,然而若論到空間狹小,肯定不及蔡敬文上一部長片《不設房》中的空間設定。《不設房》主要場景設在如劏房的一個床位房間,領綜援的男子就與恰巧遇上的性工作者在這房間中過活。故事內容看似是社會寫實片,但蔡敬文卻在其中加上了很多誇飾而奇情的元素,而結尾部份更大玩疑似懸疑的跨境犯罪。
不夠節制,批評宣於角色口
至於《不是白痴》,同樣也有不夠節制的部份,但蔡敬文這次真是著意的去探討與低下層和智障人士有關的社會問題,失度被誠意搭救,沒有演變成《不設房》中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結局。可能由於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不是白痴》的日常感比《不設房》來得要好得多。不過,也可能由於導演有很強的訊息需要從電影中帶出,有時甚至透過角色把對社會的批評宣之於口。
一個在門外,一個在門內
雖然如此,影片還是有很精彩的時刻。力媽知道自己因癌病快要離世,著力於為阿力找住宿院舍,也要讓阿力慢慢有心理準備她有一天會離開世界。其一就是力媽於火葬場下教導阿力她會離開到遙遠地方這個事實,而最深刻的,莫過於最後阿力終於要搬入院舍一幕,力媽告訴阿力要自己走到院舍中去生活,一個人在院舍門口的長廊內,另一在門外,門外的看著門內的慢慢走進去並跌倒,也要忍著自己的手和腳不要跑進去把他扶起,因為她知道今後他要獨自獨立生活;而當在門內的從地上爬起來回頭時,在門外的已經離開了,既是暫時的離開,也是永遠的離開。這門外與門內,彷彿就等於是陰陽永隔。
由於電影是小本製作,當中有很多技術的問題,收音問題最為嚴重,對話的聲音時大時小,有時甚至差時聽不到;戲面的質素也可以想像並不理想,可能由於某些場景(像商場)不容許拍攝因而要偷拍之故。這也許是低成本的獨立製作難以避免的情況。電影最後只能在寶石戲院上映五場(導演說是想要附合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門檻),未知往後還可有機會看到這電影了。
本文同時刊於映畫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