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人民開咪》,題目有兩個,一是無網之災的題外話,另一個是Blog @ HK。既然做了一點點功課,不如把內容整理,然後跟其他人分享。
主流傳媒的報導
主流傳媒報導互聯網通訊因台灣地震而癱瘓,著墨點通常是以下數個:
生意有多少損失
去年12月29日的《商報》訪問了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會長佘繼標。佘繼標指出事件令廠家接不到訂單。商界估計損失有五十億。
市民用不到MSN、ICQ或搜尋器
不同傳媒也報導市民不能瀏覽多個外國搜尋器、入門網站和使用網上通訊軟件。
電訊管理局反應過慢
市民指責電訊管理局於地震發生翌日下午才向外交待事件,去年12月29日的《商報》引述署理財政司司長葉澍 言論:「其實第一時間知道的,應該是電纜商和服務供應者,我相信因應今次經驗,大家都需要檢討在應變和資訊發放方面,在今後如何做得更快更好,如何當遇上這些情況時,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大家。」
應發展更多渠道傳送訊息
網路通訊過份依賴經過東亞到美國的海底電纜,當電纜發生問題,亞洲區通訊瞬即中斷。亞洲區應建立其他渠道傳送電子訊息,例如經陸路由東亞至歐洲,又如發展衛星通訊。(文匯報 2006年12月29日)
部落人又如何看此事?
香港仔公園的網誌其實說中了千千萬萬互聯網的心聲:
「事實上,斷纜令人討厭死了,對我的工作和生活做成的麻煩也夠大了。遊戲玩樂的且不說,我身邊的最清醒最悶蛋最勤勞的朋友、同事也一樣叫苦連天,而且不斷嘗試登上 MSN。我收不到客戶的電郵,我發給客戶的電郵他們也收不到,我要改用IDD打長途電話發傳真,既花錢又麻煩。周未想約一個飯局,要花的功夫也增加了。現在呀,就是學生做家課也要上網。」
當然,他還未說出地震第二天,因為大家不知道是斷纜,老細發覺上不到網,就大罵工程部同事或下屬唔做o野的無妄之災吧!
另外,一些blogger的看法就跟主流傳媒有點不同。
領男在《明報》寫了一篇題為《網絡大地震:孤島中的媒體工作者》的文章,把焦點由接收訊息的一般市民的影響,轉移到發放訊息的媒體工作者的影響。他們自覺互聯網已成為他們搜集資訊的重要途徑,甚至控制了他們。沒有互聯網,他們不能吸收即時資訊,甚至失去媒體作為連繫公民的意義。有趣的是,有媒體工作者「被迫」試試其他網站,例如搜狐和百度,結果發現由那些網站找到的資料跟主流網站找到的不同。這再次反映了我們的隋性,反映了外國(尤其是英美)網站發放的訊息不夠多元化,甚至可以控制互聯網用家接收的訊息。
有blogger再把焦點拉闊至全球化的層次。大腦電波發表一篇題為《從斷光纖事件看全球化及中國》的網誌。他認為一場地震可以令全球化停下來,同時海底通訊電纜隨時成為戰爭的攻擊對象。他同時相信內地政府會「加大對於互聯網的控制」。
「令全球化事業停頓」,正正呼應了庫斯克的床的文章題目《世界未是十分平》。他的文章最重要的部份是結論:
「結論一:應該至少有個後備email戶口。
結論二:原來有這麼多服務是由台灣的伺服器提供的。 」
當然,葉一知依舊在刁民公園大放笑彈,兼且為我們上一堂地震通識課。課堂內容是一條又一條的選擇題,各位可以到他的blog上課吧!
[下一篇會講講blog@HK。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