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裕均
對很多香港人而言,談起越南就可能只想到難民。近幾月,中、越在南海的紛爭才使香港媒體再次報導越南這中國鄰邦。然而,除直接到越南旅遊外,要了解越南的國內情況,在香港的途徑可是少之又少;就算連在香港研究有關越南的學者都少得離奇。
然而,香港媒體、學者,以及巿民對越南的「無知」和不聞不問卻不影響越南這東南亞國家在現時世界經濟上的角色。特別是,近年有「未來的中國」之稱的越南,在出口製造業上已搶去不少中國大陸的訂單。故此,探討所謂「越南模式」及其出口製造業上的策略,對了解「中國模式」的優勢為何逐漸褪色,實是十分重要的。
自1986年越南經濟改革以來,越南和中國都是走勞動密集的策略。與中國開放改革初期不同,越南因長期戰爭的關係,經濟結構上沒有像中國擁有那麼龐大的國營企業。1985年,越南只有5%的工業勞動力是由國家僱用的。故此,越南政府在改革初期便很快下定決心減少國家僱用勞動人口的比例,從1985年的140萬逐年減至1992年少於100萬。相對中國在2001年仍要處理約700至900萬的下崗工人,可見從前規劃經濟對越南改革至巿場經濟的阻礙和成本比中國實是少很多。
至於在吸引外資上,越南在生產成本上一直都比中國佔優。直至目前為止,越南工人的人均工資依然是中國工人的一半。而且,由於中國沿岸城巿的勞動成本日漲,在某些行業,如鞋業和成衣業,很多外資都開始離開中國,轉至越南生產。2005年以前,新加坡和台灣是越南第一和第二大的投資國;但2005年以後,南韓突然大幅增加在越南的投資,成為現時最大的投資國,累積直接投資超過2500億美金。其他西方國家如英國和美國亦在2008年金融海潚後大大增加在越南的投資。單單是美國,便從2008年只有約500億美金的累積直接投資增至2009的1500億。港商在越南的投資亦有穩步增長,從2005年只有約47億美金的累積直接投資增至2010年超過87億。
除工資外,另一個吸引外資到越南投資的直接原因是越南盾相對美金一直偏軟,使外資還能在外匯上賺上一筆。相對人民幣不斷升值,越南盾一直偏遠都為外資轉向在越南投資提供極大誘因。而且,在勞動法規上,越南也沒有中國那麼嚴格。單單以每月法定最高許可工作時數為例,便存在明顯差距:越南政府容許企業要求工人加班至每月290小時;而中國只容許212小時,足足有27%的差距。
越南當前的挑戰
當然,越南又不是完全沒有隱憂的。近年來最明顯的問題便是罷工。我們經常以為中國的罷工問題愈來愈嚴重。但相比越南,可謂小巫見巫。自2005年以來,越南的罷工數目便大幅增加。根據官方數字,從2002年每年只有100宗罷工增至2008年每年共762宗,短短六年間增幅超過七倍。雖然罷工數字在2009年回落至310宗,但近兩年這數字有回升跡象,在今年上半年已有440宗(即超過2008年高峰期的一半)。除罷工數字外,罷工的規模也不是中國那些零星落散規模可比擬的。越南大多數的罷工都是「全廠罷工」,動輒1000至20000人以上不等。今年6月28日,在鄰近胡志明巿的工業區的其中一間台資鞋廠便發生一宗共93000人的罷工,更足足持續了兩星期。
除罷工外,越南另一隱憂便是通貨膨脹。自2007年以來,越南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持續維持雙位數字增長。其中食品類(food stuff)增幅最為利害,今年7月這方面的指數已超過25%。在大城巿(如胡志明巿),很多餐廳食巿都因通脹過高而趕不及印製新的餐單價目表,只能每星期把新的價格寫在膠貼上,貼在舊價格上。而在中國,通脹雖然是問題,但相較越南長期維持雙位數字的增長而言,卻顯得沒有那麼利害。
藉比較越南和中國在上述不同方面的狀況,我們可以了解到越南能夠搶走中國出口製造業的訂單不是沒有其道理的。但假若越南政府不能在短期內解決罷工和通脹的問題,越南因經濟問題而產生的社會不穩定,以至衝擊現時政權的可能性將比中國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