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記者報導)近來有關浸大視藝院去留的討論,變成全城熱話。學生自發組織,興師討伐不義之舉,獲得社會普遍的掌聲。但,我們不能永遠依賴和等侯個別學生組織起義,「見招拆招」式地討論事情,而欠缺對政策與制度的整全瞭解。關注組近況容易得知,故下文不旨在追溯關注組的行動,而是透過敘述視藝院的來世今生,檢視此事的責任源由。
事情起始:倉促成立的視藝院
早在年頭,浸大視藝生已聽到傳聞,指他們將要遷出啟德校園。4月,一群浸大視藝生成立了「浸大視藝校園發展關注組」。在幾番要求下,終令校方於4月13在啟德校園展開了第一次諮詢會,校方並首次開腔承認啟德校園正面臨政府加租迫遷。惟學生認為校方只作姿態上的諮詢,而未積極處理問題,引發了學生連串運動作出持續反抗。於4月25日的浸大雷生春堂開幕禮中,一群視藝學生向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抗議,標誌著學生抗爭曝光的序幕。
雖然當局決定似乎事出突然,但原來關於視藝院教學大樓的故事早有內幕序曲,而其實啟德校舍一直只是臨時性的。早在2002年,藝發局一份委約研究詳列出香港視藝學院發展的可能性,在當時的民政局局長何志平的支持下,他與前任浸大校長吳清輝協定,支持浸大成立「視覺藝術院」(Academy of Visual Arts, AVA)。但當時浸大並無足夠空間,故何志平為浸大找來這前皇家空軍總部作校址,而浸大只負責斥資復修。此外,政府還允諾以每月5萬元的特惠租金,暫借浸大作AVA教學之用,直至有新址為止。在未有全盤的文藝教育政策前,當局以此舉試圖樹立推動文藝發展的表面決心。
然而,浸大校方其實一直認為學生不應與主校舍分離,形成隔閡。加上隨著新學制的出現,浸大將從教資會獲得一筆一次性撥款興建新教學大樓(亦即傳理視藝大樓,簡稱CVA),故浸大打好如意算盤,打算一旦CVA落成,就能把遠處的視藝學生召回,同時也不用承擔啟德校舍的租金,同時省卻管理兩地的行政麻煩。最重要的是,CVA的落成標誌著啟德校舍特惠租金不再;而教資會亦不會再提供相關的租金撥款。(現時政府提出的市租30萬1個月)
但出於行政無能,最終落成的CVA成為一棟笑話——建築物樓底矮、空間小、房間密閉,根本完全不適合藝術創作。關注組成員Apple指,由於CVA建設過程始終沒充份諮詢各方意見,而視藝院又長期處於大學行政架構中的低位,視藝師生的需要和考慮遂從建築設計層面上被忽略了,最終造就出一棟令視藝生哭笑不得的新大樓。視藝生看見CVA自然怒火中燒,因而亦激發了視藝學生群起關注視藝院的去向,力保啟德校園之心愈來愈強。至今,浸大仍拒絕公開CVA建設程序始末的相關文件。
自稱救星的王英偉——雙重身份的矛盾
在此案中備受抨擊的主角終於出現。身兼藝術發展局主席和浸大校董會主席的王英偉,因恰巧藝發局位於太古坊的位址租約期滿,而又聲稱眼見浸大無力承擔啟德租金,故以雙重身份介入事情。他提出藝發局可與浸大視藝院合租啟德校舍,藝發局佔6成,浸大視藝院佔4成,那麼既可分薄租金,又能「近水樓台」與浸大視藝院進行合作,推廣藝術;他並以「win win win」來形容這個方案。雖浸大和藝發局均稱這是雙羸方案,絕無預謀,但關注組卻發現早於2011年6月30日藝發局的會議報告中(亦即浸大公佈視藝院須從啟德校舍遷出前),早已提出過欲把辦公室搬往啟德校舍。對此,王英偉和浸大雙雙均沒有回應。
在7月16日,王英偉終與關注組會面。面對同學提出的「角色衝突」的指控時,王表現不悅。他曾指若非雙重身份,便不可能想到這妥善方案,使三方得益;藝發局介入與浸大合租啟德校舍,正是他運用身份職權得宜下的結果。他又多番在會上解釋政府官僚架構的複雜,說明要推翻加租決定行政上短期內並不可能。結果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共識,視藝生仍是帶著疑惑與不安離場。
但這個合租方案是有不少問題的。首先,從行政上來看,王英偉身兼兩職的情況下提出並同意合併,到底在浸大校董會和藝發局委員成員中,他們有沒有討論的餘地?王英偉既然位處建制,為何不曾以任一身位去信政府產業署,又或以其話語權試圖在建制內作出反抗;反而要學生多番自行去信各個政府部門,還說「歡迎學生主動遊說政府」?他位處建制,卻把責任推給建制,然後期望學生撼動建制,實在匪夷所思。
藝術教育在當局眼中的地位
是次事件同時反映不少制度性問題。顯然地,設立AVA的過程根本沒有長遠考慮。比如浸大連合適供視藝教學用的校舍都未有,政府卻急步就班要借啟德校舍閃電式先成立AVA,但卻沒長遠考慮到底有沒有長遠撥款與計劃支持浸大怎樣發展視藝教育。政府似沒有估計未來浸大的增長,與當初所想是否相乎。若浸大本部校舍附近根本沒有預留充足的土地供浸大未來擴張之用,這意味著「暫借啟德至有新大樓」只是假象。實情浸大所得資源和土地只夠多建一棟CVA,建畢後卻發現傳理系和視藝院均已大幅增長,同一大樓根本已不能滿足兩班學生的需要,但政府資助政策依然一成不變。這反映政府其實沒全盤計劃思考文藝教育的長遠發展,而且撥款制度流於僵化,只視設立AVA為權宜之計搏取短期掌聲。
此外,CVA「爛尾」自然也不是突如其來的結果。浸大校園本部附近的土地供應有限,以及浸大從教資會中能得到多少資助,浸大應該一早心中有數。CVA工程的撥款是一筆過撥款,浸大校方理應善用其資源,盡其所能迎合各群體的需要。但CVA建成後,竟是一棟完全不適合藝術教育與創作的地方,這讓人質疑視藝院在CVA建設過程中的話語權到底有多大,浸大校方又到底有幾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倘若建設過程充份諮詢各方意見,成品便不會與視藝院學生的期望形成如此大的落差,也不用使校方在事後才狼狽地與學生展開「改善工程」了。
請聽聽學生的聲音
說到尾,這次事件看似突然,其實是長久以來政策短視與行政不善種下的惡果。而從上年頭傳出要把視藝院遷出,至後來興建CVA的過程中,學生聲音始終被消音,正式與學生的諮詢與溝通始終沒有發生。反映大學始終至當學生是消費者與過門客,而不是校園裡的持份者;只對他們實施家長式的層壓式管治,但出了亂關子時卻要學生獨力承擔責任。
浸大視藝生迫切地期望保留校舍,只求維持原狀,容他們繼續在這香港少見的空間進行創作與學習。難得一群學生對自己所追求的知識與興趣那麼熱愛,對他們所屬校舍有如此歸屬感,學校與政府官僚卻僅以行政至上的原則處理此事。
至今,政府尚未有任一部門或官員就事件作過任何公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