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毛孟靜
2005-08-25
--------------------------------------------------------------------------------
一個民主派各自表述
--------------------------------------------------------------------------------
民主黨目標大,但見四面楚歌八面受敵,已有「有心人士」開始其解散謝世。四十五條關注組目標小,焦點玲瓏,民望隨時蓋過曾蔭權,但到底跳不出「不過那數個大狀」的小圈子味道,且又缺乏組黨意願。那邊有組織架構,這邊有人氣光芒,雙方若考慮合併,肯定可以清洗「一個民主派,各自表述」的頹狀。
是約翰.甘迺迪說的:「所有母親都希望兒子長大成為總統,但都不希望他們在過程中成為政治人。」(「Mothers all want their sons to grow up to be President but they don't want them to become politicians in the process。」)也即是說,除非做到最高領導人,不然當上政治人的痛苦,是媽媽不願意看到的。
分化手腕成功
Politician一字,從來中性,既無「政治家」的褒,亦無「政客」的貶,從政者一名就是。雖然曾蔭權由公務員搖身一變自稱為政治從業員,那份忽然轉行的突兀感,總令人失笑。當然,曾特首也知道,他儘管進入領導層,但最高領導人,那個President,在北京。
一個從政者必須有話事權,由人民簇擁去,在大事上運籌帷幄,才顯得出政治家(statesman)的風範。香港本土因受政治體製條件的限製,未出現這樣的人才。但出色的政治人,是有的。譬如說,民主黨的李柱銘。
在此並無意圖為李柱銘三十年細說從頭。但許多香港人應記憶猶新的,是○○年程介南因醜聞下台,立法會出現補選,當時仍是民主黨主席的李柱銘不但撇開門戶之見,且力排眾議游說得余若薇參選,改變了香港政壇的生態,亦為後來的湯家驊與梁家傑,鋪下參政先例。
關注組中的四名政治人,看來余若薇最具凝聚力及包容度,吳靄儀據知與李柱銘從來親厚,梁家傑就更尊李柱銘為師。唯一一個未知數,是常被同業形容為「傲慢」的湯家驊。但綜觀湯大狀進入立法會以來的表現,見他身兼放下身段,完全一副go the whole hog,悉力以赴地評時論政。有理由相信,他會把爭取民主放在他從政生涯的第一位。也許,由他主催真組個大狀黨?
話說回來,李柱銘這個人,自然不代表民主黨這個黨。由李柱銘到楊森到今日的李永達,這個黨有由風雨變遷,變為風雨飄搖的危險。局外人看民主黨,或見散漫哼哈,缺乏黨紀:在黨元老家中的黨事密談,會得快速見報。只要有一個黨員為求討好記者,追求曝光上位不惜洩密,就像在塗謹申事故上,出現黨內自己人罵自己人的醜態,那甚麼黨紀黨風,也就給掃到天不吐去了。
也曾有人就此嚮民主黨高層垂詢,對方答「我們確係好自由……」若真如此崇尚自由,毫無約束,那就不應入黨,更不必組黨。諷刺的是,周二在本報的李八方專版,就讀到「葉國謙落旨,防黨員爆料」的標題,內文道,「為免內部機密公諸於世,身為民建聯副主席葉國謙實行採取鐵腕政策,嚴禁任何人爆料……」
自由社會,原該崇尚政治多元,甚麼五嶽、二嶽合併,本屬多餘。但看北京對香港民主派「分化而治」手腕有日漸成功之象,令人憂慮。民主黨從來是中央的眼中釘,要拔之而後快。拔不掉,就醜化之,或起碼淡化之。
有目共睹的,是香港愈來愈多「愛國」傳媒招牌,對民主黨群起而攻之的熱情。相反,對關注組大狀的新聞就「禮遇有加」,這當然也是大狀們本身的成就。但在政圈中流傳的耳語,是「大狀黨」得蒙「老大哥」寵召,乃係the chosen ones, the accepted class,是中央接受兼認可的。這個,或會挑起民主黨中二、三線黨員的抗拒情結。
漸見一盤散沙
余若薇等洞察政情,不會不自覺地受邊緣化,甚或受慢慢來的「欽點化」。但眼下情況,曾蔭權(恐嚇)說政改或就得原地踏步,李永達回應謂不受恐嚇。然後民主派中人再你一言我一語,卻又見劉千石不想說,鄭經翰亦不(敢)說。就是一盤散沙。
面對分化而治,該考慮合併團結,撇開「雞首」、「牛後」的意象,以至「誰吃掉誰」的恐懼。先把一聲冷笑收起,再想一想。期望民主黨與四十五條關注組合併,異想天開?不。政治上,永不說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