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想像一個非常嚴謹非常「老派」的新聞學者會怎樣拿過去一個星期的報紙和學生討論。所有的消息要不是來自「可靠消息來源」、「熟悉中央內情人士」,就是「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然而那些消息來源到底有多可靠?那些人到底有多接近中央?那些知情人士到底是誰?我們讀者一概無法判斷。但就是這些神秘的消息來源共同製造了一年來最大的政治新聞和政治動盪。根據這些消息,記者四出尋訪,被捉住的政界名人不再說「這類假設性的問題,我是不會回答的」,他們反而也很「假設性」地提出各種各樣的解說。當這些解說也被組織進可以印行的新聞裏的時候,董建華辭職下台,曾蔭權臨時上馬也就成了可以相信的事實了。然後,記者敏銳而感性的目光就突然發現曾蔭權在立法會除去頸巾的動作十分「瀟灑」,可見是他志得意滿的表現。只是我們不知道過去曾蔭權除頸巾的動作是否一向就很瀟灑;也不知道除了「瀟灑」之外,可還有其他字眼適合形容他除下頸巾的動作。
以董建華為首的特區政府在SARS肆虐時期就開始步入「後董時代」,不只是他開始失去掌控政局的能力,而且市民也愈來愈覺得他之在任與否,原來可以不用理會。所謂「後董時代」,其實是一個「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既尷尬又可悲的時期。它的尷尬在過去幾個月「估特首」的熱潮裏達至巔峰,距董建華的任期結束還有兩年多,香港最刺激最有趣的政治新聞竟然已是下一任特首的人選了。它的可悲在於雖然民間社會有崛起之勢,市民從自助互助開始,組織成不同的聲音試圖參與政治;但也同時矛盾地對政治產生了無可奈何之嘆。
如果董建華不下台,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以後兩年的政局會處在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一方面志在問鼎下屆特首寶座的各路人馬會勾心鬥角相互排擠,又或者抱着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無為而治」。但如果為了穩定局勢,由中央出手或明示或暗喻地點出人選,則所謂港人自行推選特首的制度就會信譽破產。但現在要董提前離任這一手「絕招」(何鴻燊語),又是否真能化危為安,順應民情呢?
觀察SARS以來的社會發展,各種各樣的民間新生組織出現了,雖然有「中產之聲」這種在我看來欠缺批判自省的保守勢力,但好歹是一群過去沉默的人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要介入政策的制訂和施行。大家爭相議論下屆特首人選,就算2007年沒有民主普選,社會總算也「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然後有爭論出幾種未來施政方向的機會。換句話說,任由「後董時代」在社會發展上延續固然有不妙的地方,但也未必一無是處。只是就近日的傳聞看來,這一切都戛然而止。它終止的不只是眼前可見的亂象(至於新特首上台是幹兩年還是五年,又會惹起什麼問題則仍未可知);還有香港社會自行討論,形成未來路向的機會。
反過來說,「後董時代」所衍生的民間情緒,那種不信任制度,不信任政府,更不信任政治的情緒卻會在這一刻滋長繁衍。為什麼?因為市民雖然喜歡近日流傳的各種小道消息,喜歡看這齣比《大長今》還要好看的活人連續劇;見到有人說注意到「董先生在桌上放了一盒喉糖」因而暗示他身體欠佳,大家會忍不住大笑;見到特區群英紛紛向傳說中的新主人問好請安,大家會忍不住冷笑;但是看飽笑足之後,大家可以說什麼?又可以做什麼呢?
董建華執政七年多,飽遭攻擊,有人說是傳媒治港之過。但在我看來,傳媒治港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傳聞治港」。我不是要責怪傳媒散播各種來自神秘來源,而市民又無能證實檢驗的消息。事實上,他們的難處可以理解。但傳媒近日的報道的確進一步地反映出了香港政治是如何地不透明,如何地不制度化。讓董建華連任的800人選委會憑什麼標準再選他一回,我們不知道。董建華為什麼要辭職,辭職之後的安排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香港市民在這場辭職風波裏全成了政治外行,能看熱鬧,但沒有任何可以理性追索的門道。政治徹底成為少數內行人的遊戲,而非孫中山所言的眾人之事。
過去幾年,所謂普選和民主化的條件一再被人提起,但說要有條件才能搞民主的人,卻從未在政制討論中仔細開出清單說明要哪些條件。就我所知,「公民能力」 (civic literacy)就是很重要的民主條件,它包含了兩組彼此相關的要素:一是公民參與政治討論和政治活動的意願,二是公民關於政治制度和政策的知識。愈是活躍參與政治的公民,他們關於政治的知識就愈豐富;反過來愈是渴求政治知識和資訊的,也愈有動力參與投票和政策諮詢等活動。根據許多實徵研究 (可參見Henry Milner的《Civic Literacy: How Informed Citizens Make Democracy Work》),公民能力是成熟而且運轉良好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
如今港人開始有參與政治和了解政治的興趣,但同時仍對政治保有一種冷漠的犬儒態度。如果要在這個環境底下打好民主的基礎,培養市民的公民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事了。可是我們循正式途徑得到的知識,卻完全無助於理解圍繞着特首的陣陣疑雲。我們從文件裏得知特首的產生是由選委會推選,但小道消息卻說特首人選是中央決定的,我們該信正式文件還是八卦傳聞呢?如果傳聞一次又一次地被證實,比較正式的政治知識和資訊就會一次又
一次地貶值。如果你是老師,要在通識教育課裏和學生討論時事,你怎麼和他們談這件事?你的教材是什麼?而傳聞又是那麼雜多,我們又依據什麼標準去分析去整理呢?當政治淪為一場傳聞戲劇,剩下的就只有政治冷感和陰謀猜測了。
梁文道 [作者授權轉載]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