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報「 李天命網上思考」留言 區無理刪除及更改網友貼文留言事件 (1)

明報「 李天命網上思考」留言 區無理刪除及更改網友貼文留言事件 (1)

香港著名哲學家李天命先生自二零零二年底起於 香港電台 開設了「李天命網上思考 」留言區,目的是提供網上學習平台,讓一眾網友 能夠在開放及自由的環境下所欲言,從討論交流中學習獲益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留言區搬遷往 明報網站,為 明報屬下管轄的一個公開的 留言區。 
筆者曾多次在該討論區閱讀貼文及留言,發覺事實並非如此 。但凡出現批判李先生思想或持相反意見的 網友(特別是基督徒網友)留言,勢必會引發惡言攻擊, 討論中不斷充斥著漫罵(、抹黑)及人身攻擊等排他行為,網編管理及執法水平也被受質疑,以下數個實例只屬冰山一角。 此舉引帶出:

(I) 明報作為公眾媒體禁制/ 壓制言論自由、審查、公器私用、公信力、問責(accountability) 問題:

(a) 言論自由、審查

(b) 明報作為公眾媒體既角色不公不合理

(c) 如何監察媒體濫用權力、自由

(d) 公器私用、報章屬下 forum 被用作抹黑、誹謗、誣蔑的問題

事緣筆者不值那些排他者所為,於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以網名 L貼出一篇貼文,文章竟然在貼出不足十分鐘後便被無聲無色地刪掉,以下是貼文的原文:

1.

 
思園十大詭辯策略概覽

頁數: 1
名字 內容
L
2006-11-13 08:46:19 思園十大詭辯策略概覽
思園十大詭辯策略概覽

1. 漫罵、人身攻擊

<<基點哲學>>
hehehe 2006-11-08 20:13:48
//自作孽心結佬、可憐蟲窩囊廢
病態顛倒
變態發作
自我懲罰
hehehe //

andycool.2006-11-08 09:35:34
//對於心結多思想固執目光如豆的人,如果他認為賦能進路有問題, 是很正常的.但其實根本不是賦能進路有問題,而是他自己的賦能有問題.L你可參考一個叫benson的人的留言,他就是那一種人.//

2. 毫無理據地指控(我說不出原因,總之就是你錯)

<<小氣泡的覺悟>>
oriole 2006-05-20 13:54:09
//還是弄錯了問題所在。//

究竟錯在那裏?你自己慢慢想吧!

3. 誣告抹黑:

為阻止同伴幫倒忙,誣告批者「抬槓」,將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再談「無我論」>>
餅2006-05-04 09:51:40
//阿牛
刻意抬槓和認真討論是有分別的,莫再費心理會那些刻意抬槓的留言吧 。 //

對方怎樣抬槓、怎樣不認真討論?一概欠奉。

4. 發爛咋

<<再談「無我論」>>
撲克本身2006-05-08 11:54:39
////用一個「不知是甚麼」的東西去比喻另一個「不知是甚麼 」的東西,這就是「澈而且徹」!//
當然是澈而且徹.
蠢腦既無法了解「x本身」這個詞的用法,也就無法了解「法身 」這個詞的用法. ///

<<真人真事,打 得鼠多終遇虎>>
andycool.
2006-10-24 18:23:11
//不知所謂
以為像小學生一般將自己比喻為兵,別人比喻為賊便會使自己變得合理 ,幼稚…無聊之極!好心你去查下d大案啦! //

andycool. 2006-10-24 09:47:43
//d咁無聊既問題核心你慢慢去碰啦,我冇乜興趣. //

lichufai
2006-10-26 22:57:07
//如果你堅持認為我犯了謬誤,只證明你和好奇一樣 ,把我的話作出最低能滑稽的理解,以為捉到我錯處而不察自己的蠢笨 醜陋. //

5. 以笑遮醜

<<真人真事,打 得鼠多終遇虎>>
lichufai 2006-10-23 09:49:28
//haha...! //

6. 拋書包,把錯誤的說法扭曲以符合自己所需,最常見的是引述維根斯坦 的言論。

<<真人真事,打 得鼠多終遇虎>>
JoeJoneS 2006-10-25 14:02:30
//根據詮譯學的原則, 文字符號的理解要根據閱讀者的語境, 這包括了閱讀者身處的社會之共通理解所形成的常識, 及閱讀者和文字作者之間的共通知識等等;//

7. 以幽默掩飾自己錯誤(我講笑之o麻,你自己冇幽默感) ,惡人先告狀,說對方「幽默盲」。

<<我…好像遇到一些麻煩… >>
//踩斷蟲背2006-05-08 12:22:31
心理有病係唔識辨認幽默講笑o既
蟲背斷左就真係可憐蟲...唉//

8. 離題

指摘別人分身、妒忌才華、搏出名、不快樂,諷刺單打。

9. 轉移視線

用人海戰術,以大量不相關、嬉笑留言去「沖淡」被批倒的論點。

10. 全體收聲,走為上著,讓論線盡快沉底。

實例太多,數之不盡。

頁數: 1
 

如要了解事件全部經過, 請參考以下網誌:

http://darko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8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