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遲了很多,不過一口氣看了《Before Sunrise》和重看《Before Sunset》還是讓我思潮起伏。兩套戲的場境設計都是悶到無可再悶--整套戲都是兩個人在城市內晃來蕩去時的對話,但劇本卻是精彩非常,絲毫不覺沉悶。《Before Sunrise》說的是二十來歲的美國男子 Jesse(Ethan Hawke飾),在火車上偶遇同年紀的法國女子 Celine(Julie Deply飾),兩人之間擦出一段難以言喻的火花,於是結伴在維也納同度過一天一夜。
《Before Sunset》則是二人在維也納分手之後九年的事(電影實際拍攝時間也在九年後之後),Jesse 和 Celine 在巴黎重遇,二人雖然已經成家立室,但卻仍然無法忘記當年那一天一夜。於是二人在巴黎談過去、談現在、談愛情、談人生,最後仍舊指向一個讓人自由聯想的結局。
Soulmate,我不知中文該怎樣翻譯,腦海中浮現出最貼切的一句『心有靈犀一點通』,恐怕就是電影中二人最匹配的形容詞。Jesse 和 Celine 的一切之所以感動眾生,大概是因為觀眾都對他們找到自己 Soulmate 又羡又妒,但也為他們無法與難得找到的 Soulmate 廝守又憐又恨。在愛情的軌跡中尋尋覓覓,我們無非是希望在眾生之找到與自己心有靈犀的一半,希望這人可以和自己分享所有感受、所有苦樂、所有愛情。
甚麼是愛情?我想起了網上常流傳的一個故事: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甚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驚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也許,現代人的版本和幾千年前蘇格里底的有點不同。我們在園中找尋麥穗,拿起的卻是帶刺玫瑰,因為愛而拿起,因為痛而放下。我們很少可以真的只選一株,事實上,我們挑了又挑,試了又試,然後仍不知道該怎麼做,愛情太難掌握,難得叫人漸漸失去信心。但同時,我們對愛情的渴求也越見強烈,當我們在流行曲中吟唱愛情、在銀幕上幻想愛情、在小說裡閱讀愛情,愛情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之餘,完美的 Soulmate 卻又無比難求。我們甚至不敢幻想那完美的 Soulmate 真會存在,正如 Jesse 和 Celine 不敢互相交換電話地址,只因害怕多餘的聯絡會使這種美好的相處失色,害怕真正相處下去會使大家討厭大家。於是二人過了那如詩如夢的一天一夜,然後回到老家,結婚、生子,繼續生活,心底裡卻為沒捉緊那在生命中擦肩的 Soulmate 搥胸頓足。
追尋愛情,成了一件計算機會成本的事。放棄了這個,下一個真的會更好嗎?如果下一個不是更好,那麼豈非賠本了?有人精打細算,一心二用甚至三用,將風險減到最少;也有完美主義者充當冒險家,勇往直前,只因他們的生存只為追尋最好。也許當中沒有好壞對錯的分別,但目的其實一致,都是為了以後不會後悔。
當然事情最後往往事與願違,但這已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