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的攝影展覽,以《活在「歧」綜 ─ 綜援人士生活照片展覽》及《黑白情懷攝影聯展》較有聲勢。另外,近期有些新的攝影團體成立了或在醞釀之中,令人隱約感到經過約十年的沉寂之後,香港的攝影要在二零零七年復興。
《活在「歧」綜》由關注綜援檢討聯盟連同樂施會等組織主辦,邀請三位專業攝影師 ─ 謝至德、戴毅龍、譚坤雄 ─ 用紀實的手法展示九位領取綜援人士的故事和日常活動,外配以簡短的說明文字。照片最先在元旦至一月四日在文化中心大堂展覽,之後在一月十五日移至灣仔集成中心展出,直至月底三十一日。
顯而易見,《活在「歧」綜》的目的是要改變社會大眾對領取綜援人士的負面看法,希望通過攝影的紀實能力來呈現他們一向被歪曲了的真實生活。正面宣揚領取綜援人士的攝影計劃,以往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也有展覽和出版,《活在「歧」綜》較為特別的是採用了彩色照片,以及用金黃顏色的油畫框架來裝裱。個人覺得彩色影像的確令主題人物和環境更有氣息與質感,他們的人生看來也比較積極;至於油畫式的框架,突兀得來未必產生到預期的效果。
一月十九至廿一日在中央圖書館地下展出的《黑白情懷攝影聯展》,包括了二十位資深畫意攝影師百多二百幅的作品。電影明星周潤發的兩幅照片放在場館右前方固然惹人矚目,但對於熟識香港沙龍攝影的觀者來說,老師傅陳紹文、麥柱發、敖培、楊子江等的作品更有久違了的感歎。另一組值得注意的是馮漢紀的照片,裡面登錄著他早期畫意、中期寫實的流程。
爭取保留皇后碼頭的社會活動者在一月中也徵集了些碼頭的舊照片在現場張貼,但由於時間倉卒,而且香港攝影界的紀實傳統向來相當薄弱,規模有點勉強。
錯過了的是《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2007》期間,邱志傑、蔣志、鄭端祥、郭奕麟四位在A座10樓1室漢雅軒火炭廠房擺放的《黑夜攝影》照片展覽。綜合消息,展覽頗具實驗性質:邱志傑、鄭端詳和郭奕麟都是用長時間曝光來拍攝,題材則各有不同,包括風景、靜物、人群的活動等;蔣志則結合強光與黑夜,造成暴烈的效果。
一月十三至十四日在香港展覽中心舉行了《香港首屆攝影器材跳蚤市場》,我也因事沒有到場,不知道成績怎樣。從宣傳資料所見,是出租攤位方式的二手攝影器材買賣。香港收藏名貴古典照相機的人士過往相當多,近十年來攝影數碼化對這些收藏家以至整個行業有無影響,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還有的是資深攝影記者、香港攝影記者協會的前任主席余偉建與女友周小姐共諧連理。
一月份香港的攝影活動主要的就是這樣了。認真來說,也不算得特別熱鬧。但觸發我打算今後每月寫一篇報導的,是近期有些趨勢,特別是新的攝影團體成立或籌組,叫我對未來的香港攝影或多或少增加了點憧憬。
首先是去年的十一月,曾在本地及海外多次展出的藝術攝影家吳世傑、前攝影記者謝至德、近年頗為活躍的青年攝影師尹子聰及幾名年輕朋友在上環搞了個名為「黑點」的單位。「黑點」的面積約有一千平方呎,約三分之一是個頗具規模的黑白暗室;客廳稍為改裝一下,也馬上是個小小的影室。吳、謝、尹三人的攝影風格各有分別,年紀上也屬於不同的世代,這樣的組合的確有眼前一亮的刺激。
包括孫樹坤、謝明莊、陳偉民等數位攝影記者,也密鑼緊鼓地在籌劃開辦新的「香港攝影中心」。認識近代香港攝影歷史的都知道七、八十年代有一家「攝影中心」,高志強、馮漢紀、吳漢霖、梁家泰等駐館授徒,推動了香港的現代攝影發展。如果新的「攝影中心」真的順利開辦,儼然會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意義。
「黑點」和新的「攝影中心」都有意開辦高水準的攝影課程。攝影目前仍是世界上最活躍和最受重視的藝術媒體,近年國內和台灣的攝影家相繼在國際舞台大放光彩;但香港目前的攝影教育卻嚴重不足和落後,希望「黑點」和「攝影中心」的課程可以為香港重燃一些希望。
還有兩年前成立的「pH5攝影連動」,也預備在今年舉辦起碼三個展覽。上述種種累積起來,二零零七年香港的攝影活動似乎就相當可觀。個人認為香港攝影對上一個高峰是一九九六年,那一年除了本地攝影展覽頻繁和市場暢旺之外,還有美國亞洲協會舉辦的《香港留影:攝影1855-1910年》巡迴展覽,吳世傑、李家昇、我和余力為(後來與中國獨立導演賈璋柯合作拍了多齣好電影)幾個香港攝影師的作品,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主辦的《亞洲觀 ─ 躍動中的亞洲》攝影展覽會中展出。一晃眼已經過了十年,香港的攝影是時候復興了吧?
本文見報之日,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大型攝影展覽《相裡、鏡外》已經開幕。我收到的二月份照片展覽會的邀請卡,另外還有兩宗。凡此種種,我會在三月初再作報導。
插圖:新成立的「黑點」一瞥。攝影:湯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