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系列的最新電影《麥兜响噹噹》告別了以往的藍調子,不再慨嘆於營營役役的生活,而是告訴觀眾,人應隨心、隨性而行。
故事一如以往地介紹麥兜,一個不大聰明,甚麼事也「差少少」的孩子,小時參與大學研究莫札特如何影響兒童的腦部發展,卻被抽中為Control Experiment的樣本,專聽尹光的唱片;考試默書拿H,自以為差少少便可以拿A。麥兜不聰明,但愛媽媽,知道媽媽希望自己拿A,便挑燈夜讀,口中串著Umbrella和Banana,心裡想著「以後不吃最喜愛的雞」來祈求上天讓自己拿A,完成媽媽的心願。最後,麥兜拿了A,但麥太知道麥兜放棄吃雞的時候,卻哭了起來,原來,麥太的心願很簡單,只希望每天辛苦過後為麥兜一頓美味。麥太不願麥兜為了滿足社會上對「好孩子」的要求,放棄自己最喜愛的雞,背離自己的心性。
雞代表甚麼?麥兜系列的第一部電影《麥兜故事》早已有了描寫
麥兜與雞 (《麥兜故事》主題曲)
作曲:舒伯特 編曲:何崇志 填詞:謝立文 主唱:麥兜
Moment musical in F minor
我個名叫麥兜兜,我啊媽叫麥太太
我最喜愛食麥甩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
我個名叫麥兜兜,我老師叫Miss Chan Chan
我最喜愛食碟雞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
但現實就似一隻鴨,o下o下一定要Duck
唔得!唔得!點算o勒?點樣令隻雞變做鴨?
含住個雞包仔,望住四寶雞扎
可嘆現實係要一隻鴨,加塊荔芋共我一起扎
我最喜愛食o者o者雞,我最喜愛食雞pat pat
我最喜愛食豉油皇雞翼,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
(食呀食 食懵你) 不過呢……
我最想吃雞,我最想吃雞,我最終變臘鴨!鴨!鴨!鴨!鴨!
歌詞中,雞能成為多種美味的菜式,麥甩咯、碟雞飯、雞包仔……多不勝數,全都是麥兜所喜愛的,但對鴨的描述只有荔芋鴨腳扎,更把鴨比喻為現實的處境,一定要得,一定要成功,而且過程中像鴨腳一樣,被腐皮扎起,給荔芋擠得透不過起來。
因此,當麥太發現麥兜發誓不再吃雞的時候,她毅然醒覺,自己的願望其實很簡單,不奢望兒子成為人中龍鳳,只求活得開開心心。
那麼,不做臘鴨,做些甚麼呢?
太乙春花門的道長嘗試用道家的哲理去解答此問題,自己係點樣,就點樣;鍾意點樣,就點樣,道法自然,不用強逼自己去符合他人的標準。
麥兜在市建局的地盤前面,跟阿May細說自己對奇妙的看法,麥兜與眾不同,當很多人認為事情如能在一瞬間改頭換面,變得全不一樣,便是奇妙的事的時候,麥兜卻覺得最奇妙的事就如時鐘一樣,滴滴答答,很慢很慢,但一直在轉動。麥兜的看法跟身後的地盤形成強烈的對比,可能一覺醒來,地盤已變成了高樓大廈,但這些算甚麼奇妙?只是用人為的力量強行拆卸、重建,把社區中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的社區脈絡連根拔起,新的建築物和原區根本毫無任何轇轕。麥兜雖然不聰明,但一直記著兒時吃雞的滋味,繼承最喜愛的媽媽做最喜愛的「頻能雞」的手藝,守在以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