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科技放大了的人性醜惡面——文明與野蠻—20世紀歐洲史
Gabriel Jackson
第一版, 東方出版社
歐洲歷史從來都是多姿多采的。作為現代社會的發源地,這裏產生了各種各樣超前於時代的概念,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可能性,在藝術,文化,科技,哲學,法律等各方面都創造了優秀的成果,並將之輸出到全世界。但是在繁華背後,所謂的文明,並沒能掩蓋人的本性。歐洲文明的高度發展建基於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展後對殖民地上原住民的嚴重剝削,而到達二十世紀,更有史無前例的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數以千萬計的死亡人數,當中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把人性醜陋一面表露無遺。是故要回顧歐洲歷史的話,少不免要在文明與野蠻之間游走。
歷史的重要性在於能讓人反思每一個決定是否適當。對於兩次大戰開戰的原因及中間過程一般人都比較熟悉,故不在此贅述。雖然篇幅不多,但書中指出了當美軍參戰,軸心國在戰場上開始失勢後,另一種的野蠻也浮現了在同盟國的行動裏。當時德國的空軍勢力已逐漸瓦解,空中戰場基本上是盟軍的天下。現代戰略基本方針是空軍轟炸,然後坦克掃盪,最後才派出陸軍作佔領,既然制空權已到手,當然出現大規模轟炸。可惜,轟炸的目標逐漸偏離單純的軍事目標,以德累斯頓為例,盟軍的轟炸造成超過二萬人死亡,當中大部分是平民,而整個市中心更可說是被夷為平地,這也是為什麼德累斯頓的建築物雖然都是古典風格,卻其實全都少於一百年的歷史。
由十四世紀以來,戰場上的行為慢慢發展出對基本人權的尊重,美國內戰時林肯就對士兵發出過戰場上的指引,1864年紅十字會成立後更專注戰場上的人道救援,而戰爭不應傷害平民或已無抵抗能力的士兵亦已成為大部分人的共識。可惜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行為往往不容易受約束,像以上的例子,除了轟炸目標的選擇外,武器的選擇亦是另一個造成巨大平民傷害的原因。燃燒彈的大量使用不單炸毀民居,其帶來的連綿不斷的大火更波及附近的建築物並阻止了居民的逃生。這樣的戰略重點已經不在癱瘓對方的軍事實力,而是一種不惜傷害平民也要進行的武力展示。
更不人道的行為還在這後面。自從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後,關於量子力學的研究發展迅速,E = mc2 讓人們幻想將質量轉化成能量的可能性,而這可能性終於在1930年代在理論層面上變得可能。當二次大戰在稍後爆發,德國侵略世界的野心展露在世人面前時,這個可能性由科學上的突破變為現實的憂慮,理解德國擁有當時世上頂尖的科學技術的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相信納粹德軍研發原子彈的可能性,而惟一能與其抗衡的戰略就是比對手早一步將其研發成功。這就是那封愛因斯坦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的背景,亦是曼克頓計劃的開始。最後曼克頓計劃當然是成功了,只是當時德軍和日軍事實上敗勢已成,剩下的只是時間的問題。把原子彈投到廣島和長崎當然減輕了美軍的損失,但實際上當時負責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亦嘗試提出另一個可能性,在無人地區試爆並以其威力迫令日軍無條件投降,即是著名的法蘭克報告(Franck Report)。可惜,盟軍政府高層還是下了投下原子彈的決定。使用原子彈表明,心理完全正常而且是民主選舉的總統,居然也會使用納粹獨裁者會使用的武哭,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 … 模糊了法西斯主義與民主之間的差別。(p.192)
本書的英文原名為 Civilization and Barbarity in 20th Century Europe,筆者看的是簡體版,市面上好像沒有繁體的翻譯本,故此看英文原文可能最為方便。書寫二十世紀歐洲,兩次世界大戰的前因後果,加上象徵著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對抗的冷戰時期固然不可或缺,但作者亦加入了一定篇幅描述當時在科學,美術,音樂,文學等領域的發展,可說是一全面的歷史文化回顧。特別是兩次大戰發展脈絡之複雜,牽汲範圍之廣大,單獨來看已經可以書寫成三數冊,要在一本書內條理分明地涵蓋所有重要事實所需心力不輕,讀者若希望由淺入深的話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最好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題目閱讀,否則由頭到尾看一遍的話會像看教科書般累…
延伸閱讀:
愛因斯坦的一生——
Ronald W. Clark, Einstein – The Life and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