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睇完《樓奴》再睇《夜班》,我很膠難過。

睇完《樓奴》再睇《夜班》,我很膠難過。

我已經習慣了不開電視的日子,猶如天線從沒接駁過TVB。但每星期總有至少一兩天,回父母家吃晚飯,看到二、三個小時無線劇集。剛剛播完大結局的《樓奴》,我斷斷續續的看了幾集。膠極的廠景、求其的配樂已不用多說,只是我沒想到,無線已經過份到一個點,劇名叫「樓奴」,卻絲毫沒認真提過房屋問題。原來萬變不離其宗,又是岑麗香千里尋親、冤家變情侶等戲路(連張國強與商天鵝也無可倖免)。

不過,最致命一擊是,劇集結尾交代男主角黃浩信把樓房賣了,換來資金接手經營私房菜,配以他滿帶「正能量」的獨白(意思大概如此:)「供樓不容易,但大家都可以努力去追尋夢想。我做到了,你呢?」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什麼邏輯。還有,做私房菜不用交貴租嗎?何來這個貌似大團圓結局?空洞、草率、求其、Hea,也應該有個極限吧?

心裡納悶,急需洗眼,我打開電腦看港視的《夜班》。老實說,我已經好一陣子沒看港視,不得不承認,網絡始終異於電視媒體,很難培養持續的觀賞習慣。而這一回,我一看就看了四集,欲罷不能,一邊看一邊想哭,不是因為劇情太傷感,而是拍得太精彩。誠如劇名,《夜班》以不同的奇情故事,訴說香港各式各樣的夜班工作,如白車救護員、7-11店員、警察、果欄送貨員。

每個人物一出場,都會以生動的方式介紹自己的職業,看得出劇組下過不少苦功,做了很多資料搜查。幾線故事,看似沒關連卻又互有交錯,用上細緻的燈光、攝影、配樂,交織出一幅香港獨有的黑夜風景。原來我差點也遺忘了,這個不分晝夜總是生生不息、既奇異又耀眼、只此一家的香港。

然而,好看又如何?

雖說電視媒體正在沒落,但看看數字吧,膠劇如《樓奴》,平均收視也有25 點,即共有162萬人收看。好吧,你們年輕人不開電視,但還有百萬戶人家,近乎無意識地長開無視,日以繼夜地接收著膠戲膠資訊。還有無數家食肆茶餐廳,你有你看得木無表情,它還是無間斷環迴廣播。而這種局面,不僅僅維護了無線的利益,更嚴重的後遺症是,當你每天看著一成不變的膠劇,你會慢慢開始認同一種說法:香港已經江郎才盡,你看人家胡南衛視、深圳衛視的節目多麼好看,何不心甘情願北望神州,另闖一片天?

而你不知道香港還有一部如《夜班》的優秀作品,也遺忘了佈景板以外真實的香港。你被潛移默化,覺得拋下自己的歷史、個性、特質,重新做人,不過是順應時勢的合理做法。然後,心甘情願千人一面,做膠化了的新香港人。供不了樓,就去做私房菜呀,不要問,只要信,原來就是這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