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直覺的奧妙 — Blink

Blink
Malcolm Gladwell
2006, Penguin Books, 277 pages

人體中最為消耗能量的分別是消化系統和腦部。前者既然是用來吸收營養,減少投放資源只等於吸收的不完全以及食物營養的浪費。所以,如何可以有效減少腦部日常的能量消耗,是人類賴以面對惡劣環境的一項重要工具。Daniel Kahneman 在他的快思慢想一書中就指出,我們的腦部有一種慣性,抗拒仔細的思考,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耗能的程序,容易為人帶來疲勞。取而代之的是依靠另一種簡單直接的渠道,Daniel 把它叫作System 1,Malcolm Gladwell 則以Blink 來形容這方法,我們一般來說,則會把它叫做直覺。

直覺既然方便快捷,當然是我們最慣常利用作為下決定的方法。日常生活,每天都需要下大量決定,由早餐所吃的面包,上班乘搭的交通工具,午飯所上的餐館,以至晚上所買的一件上衣的款式,其中都離不開跳過仔細思考的直覺決定。試想想,如果對待這些決定,每一個都要分析其優勢缺點,一天廿四小時可能在你能夠離開家門前就已耗完。Blink 的其中一個章節生動地描繪了失去以直覺作出決定的能力所會帶來的後果:我提議了兩個日子作為下次覆診的選擇,兩者都在下個月並只相距數天。那位病人開始翻閱他的日程表 … 接著的大半小時,這位病人一個一個地細數兩個日子各自的好處與壞處:之前訂下的約會,與其他約會相距的時間,天氣狀況等,差不多每一個可以想像到的理由都被一一列出 … 稍為沒有自制能力的人大概已經拍枱把他喝停。(1)

而且,直覺作出的決策質素,也不必然比深思熟慮來得差。書中開首就以一家藝術館收購藏品的遭遇所開始。對於一件新到的古希臘雕塑,各種各樣的鑑定都顯示其年代久遠,而且工藝超凡,絕對會是於拍賣會上收藏者爭相競逐的高額成交品。但無論如何,一些偶然看到這件藏品的鑑定家相繼指出這大有可能是贋品,只是除了說這是感覺外,便沒有其他可以解釋的原因或理據。藝術館負責的團隊對照著每一份分析報告,結論都顯得清晰合理,沒有值得深究的可疑之處,但當懷疑的心態主導,看似慎密的各種證據事實上卻是互相矛盾,致命的一擊來自整個雕塑的風格並不統一,各個時代及地區的雕刻習慣與風格都滲雜其中,而也正是這種迴異風格的混合,讓那一小撮的鑑定家即使沒法解釋原因,也能作出正確的判斷。(2)

直覺的有價值之處,正是在極其有限的時間中,靠著察覺整個環境是否有一兩處不一致的細節,而以其作為每個決定背後的心理基礎。無論是消防員在火場一瞬間的應對,還是像索羅斯般每次背痛就象徵著投資決定的潛在問題,都建基於大量經驗的累積,然後再比對當前的狀況與以往的經歴以察覺可疑之處。或者也可以把其形容為我們思考模式中已經內建了的統計系統,這個系統作出快速的運算之後,再將分析結果以瞬間的感覺向用者呈現。

當然,如果直覺沒有缺點的話,「慢想」就沒有出現的必要了。過去累積的經驗,加上瞬間的綜合判斷,除了是直覺之外,也代表了刻板的印象。如果每個我所遇上的戴方框眼鏡青年都疏忽大意,下一個同樣戴這種眼鏡的人大概也不會留下正面的第一印象,縱然兩者完全沒有合理的因果關係。如何了解直覺的有效之處,同時避免跌進其盲點,就是貫穿Blink 全書的主題。

Note:
1. 筆者譯, 原文為 I suggested two alternative dates, both in the coming month and just a few days apart from each other. The patient pulled out his appointment book and began consulting the calendar … For the better part of a half hour, the patient enumerated reasons for and against each of the two dates: previous engagements, proximity to other engagements, possi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virtually anything that one could think about concerning a simple date … It took enormous discipline to listen to all of this without pounding on the table and telling him to stop. Malcolm Gladwell, Blink, p.59
2. Malcolm Gladwell, Blink, Introduction – The Statue That Didn’t Look Right

延伸閱讀:
經濟學 vs 心理學——
Dan Ariely,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