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何續集多是不好看?

一套大收旺場的電影,電影公司很多時都會開拍第二、第三集,希望能繼續「吸水」。然而,大多數的續集卻都不如前作。

要製作一套賣座的電影,不外乎依靠幾個元素。1) 大卡士製作,找好幾個巨星合作,懶理電影本身好看與否,那群死忠派粉絲自然會對號入座。如《盜海豪情》系列。2) 改編自有名小說或漫畫,這點與第一點同理。《蜘蛛俠》和《蝙蝠俠》系列都是好例子。3) 厲害的特技和火爆的動作場面,那些都能夠給予觀眾強勁的視覺享受,令人看得熱血沸騰。例如《明日之後》和《虎膽龍威》等。4) 上佳的故事情節或特別的拍攝手法,通常以此而取得成功的電影,都不是什麼A級製作,但都能「刀仔鋸大樹」。好像是《恐懼鬥室》,它就是憑其恐怖驚慄的情節吸引觀眾。又例如《死亡習作》,它利用了手提式攝影機拍出的第一人稱敘事方式,成為了日後此類型作品的經典。

可惜的是,一部叫好又賣座的電影,它的續集可能還會賣座,卻不一定同樣叫好。

首先,無論是前傳也好,續集也好,還是外傳也好,為配合第一集的情節,在創作上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限制,這多多少少也會影響電影的精采程度。以《恐懼鬥室》系列為例,首集故事集中在阿當和哥頓醫生身上,觀眾可以看到他們在解迷時的心理變化,如何由合作變成猜疑,再由猜疑變成互相支持。但後作為了交待拼圖殺人狂的背景,不得不刪減解迷的過程,使影片變得有點兒「兩頭唔到岸」。

其次,因為噱頭關係,續集多會加入新元素,強調比前作更厲害,但結果是,所謂新元素只是名過於實,根本超越不了前作。例如奇幻電影《心方慌》,片中運用三維立體空間的數學理論來解釋迷宮的結構。在其續集中,則「進化」成四維空間理論。使電影變得超現實起來,反而令觀眾難以理解。

商業化的續集也是令作品質素下降的原因。一套電影取得成功後,電影公司往往會急不及待開拍下集,倉猝出貨,使續集無法繼承上集的精萃。以《28日後》和《28週後》為例。《28日後》出色之處,在於它並非一般的喪屍片,它向觀眾表現出人性黑暗的一面:善良的主角,為了救女主角們不惜大開殺戒,而本來可怕的喪屍,也淪為他的殺人工具。但在《28週後》中,犯駁的情節不但多,又沒有什麼深層意義,與《28日後》相比實在是遜色很多。

話雖如此,但也不是所有續集都是不好看的,例如《魔戒》系列,就是三集都同樣叫好又叫座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