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上一輩在家同住, 一般都會在家裏安放土地, 早晚安香。但你可知道今年的情人節(正月二十日)正是土地的誔辰? 今晚的情人節, 沒有情人, 沒有燭光晚餐, 但有土地公公庇佑, 還有2位友人和福德信眾們相伴。
在土地變天的土地公
福德, 原來就是土地公公, 福德誔即是土地誔咯!
在網絡上看見幾個有關福德誔的資料, 在香港有幾處地方有福德誔慶祝儀式, 最後我們選了常豐里的福德誔。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一帶是重建不斷在進行中的一個地區。這裏有舊唐樓, 有洋樓, 更有市建區旗下即將收樓, 正在收樓, 和快要建成的地盤。廟、傳統宗教和重建, 三者似乎毫不相干, 但他們實在又有斬不斷的關係。
不簡單的..
常豐里位於第二街和第三街之間, 整條里基本上是一條斜斜的樓梯, 盡管頗為寬敞, 但在樓梯上建一間廟, 且有獨立電箱, 還要在上面札棚和做儀式可謂一點也不簡單。
誦經的位置位於第二街和常豐里交界。網上資料顯示, 上一年(2008年)還有化大士和紙紮公仔, 但今年我們到達時並沒有看見, 我們到達時已七時四十五分, 以為已經化了, 問了一下, 原來因為經費問題, 且踫上金融海嘯, 原本八千大元的紙紥大士, 今年化身成一幅鏡畫。這不單是省回一筆費用的問題, 更似乎是他們對未來因四週環境轉變對經費的不落觀, 甚至對青年人和後繼者參與的不落觀。
怎樣的街道, 怎樣的節日
看一下, 這裏周圍有不少舊唐樓, 亦有不少新穎的牙籤樓, 但這一帶, 在唐樓以前, 是一幢幢的木唐樓。以前的舖戶都以小本經營為主, 聽在場街坊說, 現在看上去寬闊的常豐里, 近西邊街的一邊原是一列排檔, 而常豐里的盡頭, 現在的西苑, 前身是一間木頭公仔舖頭, 舖頭的老闆, 就是福德廟的主持。
據傅先生說, 木頭公仔就是在用木頭雕刻大戲的各式人物, 做戲時工作人員會將木頭公仔撐起。木頭公仔舖頭的老闆就在福德誔時將自己的舖當作臨時的表演舞台, 常豐里的樓梯級便變成了天然劇場, 人們可以坐在樓梯觀看舖頭裏的木頭戲 – 這已是四十多前的事。
後來木頭戲轉為真人做戲, 表演場地搬到正街現在西營盤街市的位置(以前一個波地), 甚至在正街豎立牌坊, 讓人知道這裏有大戲表演。但後來波地被收回建西營盤街市, 福德誔的慶祝儀式又移回現在的常豐里。
重建, 建了高樓, 建不了人脈和關係
由以前木頭戲, 滿街的孩子都坐到樓梯上, 到現在沒了排檔, 少了小店子;有新式的大廈, 但地下只餘下只有大財團才租得起的連鎖店, 小本經營的店子買少見少。以前小舖頭多, 社區關係亦較緊密, 福德誔這類節慶是區內的大事, 負責的西區常豐里老福德宮聯誼會亦會在酒樓設宴, 讓街坊舖戶投福物, 並幫補部份開支。這裏節慶一直都得到區內人的支持, 甚至在七十年代, 鄧肇堅每年都乘著座駕, 由鐵馬開路, 來這裏拜土地公。
社區重建後, 街坊要走的已走, 餘下來的舖頭和街道亦有所變化。當不知怎麼時候我們把現在代變成文明的好象徵, 傳統宗教節日文化變成”老土”的, 甚至連包容性都沒有了的時候(有人因此而在樓上掉玻璃樽...), 福德誔由本來一年四天(正月十八至廿一)變成一連三天(十八至廿); 正日本來由十時多開始儀式, 現在怕人投訴改了八時多開始, 十時多結束; 由有大戲變了沒大戲, 由紙紥大士變成了鏡畫; 由巨型的化宝壚變成今年僅僅一個電油桶化宝; 由以前盂蘭節派米, 到現在因為申請複雜, 取消派米。
最諷刺的是, 當我們常說現在的城市人都比較疏離、沒人情味時,是夜, 這裏的街坊們卻讓我們這幾個陌生人也一起參與儀式, 一起安香, 甚至把平安包分享給我們, 「食左身體健康,最緊要人人有野做」。這些, 我們不會在高級大商場裏見到, 不會在領匯商場中看見, 但卻在舊社區的街道上遇上。
不錯, 時代的轉變的確對傳統宗教節帶來影響,。但一味的向高空發展, 大商場式的建築設計, 欠缺讓人們在街道上活動的規劃, 這使我們不再在街上逗留, 連帶在這裏在街道上傳統節日也面臨式微。某些政策, 本是想令人生活更安穏, 但原來卻在限制某些”非物質文明”的延續。
莫說是街道上的節慶, 即使是在樓上的聯誼會會址同樣受重建影響。三十多年來聯誼會一直位於在第二街和東邊街交界的其中一幢唐樓, 以前由街坊分成百多份”會”買下。但約數年前被市區重建局收樓, 現在己變成地盤, 新樓亦即將落成(http://www.ura.org.hk/html/c800000t8e.html)。由於市建局賠的是實用面積, 所得到的賠償只能在對面唐樓買下一個較小的單位, 有些以前的東西都放不下要扔掉,現在椅子之類的東西部份要靠街坊搬下來。
後記
是晚, 其實在場的街坊並不多, 只有十來位。見我們三個比較後生, 又八八卦卦的, 街坊們都熱情的向我們講解, 甚至在神枱上拿了幾個平安包給我們!
(插入http://www.youtube.com/watch?v=OOjKiPJ_1CA)
(道士向會眾”派”平安飽, 很開心的樣子!! 有位街坊在神枱上拿了幾個平安包給我們, 真的有點不好意思!!)
眼見已有百多年歷史的福德廟在常豐里的一角, 作為這裏的土地公公, 可謂見證著這裏的變遷。時代在變, 市區在變, 街道在變, 我們以為新的建築物, 重劃街道(餘步里在第一街/第二街重建項目中消失; 福德廟後的第三街亦即將進行重建: http://www.ura.org.hk/html/c800000t29e.html )便是文明和進步, 卻原來我們把街道上所可能發生的事都給消滅了。
我們還有多少條街道, 有多少個街巷之間的傳統節日被消滅? 這種社區影響, 在重建之下有被考慮過嗎?
後後記
就在轉角一個後巷紙紥店, 無耐地在重建地盤旁邊掙扎著...
延伸閱讀:
網頁<<香港FAQ>>在重建前拍下第一街, 第二街的照片: http://www.geocities.com/hongkonese4/1st2nd01.html
山野樂逍遙: http://www.hkhikers.com/Tou%20Tei%20Festival.htm
福山堂: http://www.fushantang.com/1005c/e3030.html
土地廟by 陳天權: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3/09/XY-874939.htm
唔知睇完呢編野既你有冇...
- 上面提及的木頭公仔?/ 當年木頭公仔戲既相?
- 當年在西營盘街市現址的波地係咩模樣?
- 鄧肇堅當年”出巡”你有見過嗎?
鳴謝
Loretta及阿安編輯拙文和提供所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