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前,港英政府其中一項德政,一定是自1971年實施的6年免費教育,及後在78年改為9年免費教育。所以無論在城市或鄉間,也建有不少學校。
在眾多不同廢墟中,學校的確可以列為其中一個重要類別。七十年代後,大多數港人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學校亦是自出生後第一個接觸群體的地方。所以無論六、七、八、九十後,對學校都應該有著不少感情。
人口老化,年輕人移居到城市及早年的殺校潮,同樣令到不少學校變成廢校,當中有幾十年歷史的村校,也有設施齊全的現代化學園。
走進鄉村學舍時,可以感受到以往鄉紳對同村子弟的關懷,他們出錢出力興建村校,令下一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最常見的是牆上滿滿善長人翁的黑白瓷相,及勉勵子弟的句語。
這些村學中,最少的只有1-2個課室,而較大的會有十多個課室另加禮堂及操場。有些還有音樂室、生物/科學室及小花園,設備不一定比市區的差。一些保留較好的學舍,木椅木枱舊黑版等設施一應俱全,彷彿還殘留著一點點學園氣息。但有時可能因為荒廢以久,課室內長出植物,延續了課室的另類用途。細看四周,有時會發現牆下角落還保存著當年的舊課本或獎狀,像是當年趕著回家的學生遺留下來直到現在。
走訪村中居民,除了打聽到村校的歷史外,間中也會分享到老村民年輕上課時的趣事,十分有趣。
在各大小荒廢村校中,常常會發現一些有趣事物,如石做的滑梯、整隻羊的標本。也有一些奇特傳聞,話說西貢某村校的班房中設置了一個監牢,但好好的班房並不需要監牢,從而傳出種種傳說,什麼用來捉野獸到鬼神之說,言之鑿鑿。後來在偶然情況下得到了村民的証實,那監牢從前是沒有的,只是後來借了出來拍電影,監牢只是電影的道具,因為太迫真,才有這種誤傳。而村校的名字也可略知該村當時的狀況,如三村公學是為了該區其中三條村落的村民而建,汾流村校當時是用水字部的"汾",現在改為"分"。
舊式的荒廢村校對大部份住在城市的香港人可能覺得很遙遠,或只是遠足行山時才會出現的建築。但在城市中其實隱藏了不少荒廢的新校舍,在早年的殺校潮下犧牲。
這些新型校舍往往設備齊全,教學材料豐富,某間更有天文台給學生觀星,真不明白為什麼花了那麼多公帑建成,但現在成了荒廢之地。遊覽這些廢校時,這種廣大的廢棄空間,除了給予我們不少攝影靈感外,也不得不反思政府政策的無能和浪費,而我們亦只可用相片去反映這些事實給大眾了解。
反思過後,其實新型校舍也比較接近我們的時代,邊走邊懷緬,曾上課的課室,打籃球的操場,男生的金工木工室,女生的家政室,還有每間學校也傳聞有鬼的某層女洗手間,又驚又喜的教員室校長室等,都衝擊著過往讀書時的回憶。其間也遇上一件趣事,某校才殺校2-3,在校內拍照時,竟遇上該校最後一屆的畢業生,他們也是回母校懷緬過去,笑談間更找到他們班的課室日誌。
諷刺的是小時候常常幻想不用回校上課。成長後,放假期間也四出尋找荒廢校舍,拍攝之餘也懷緬一番。
註:所有相片為荒凝止息所拍攝,絕不會轉載偷相
荒凝止息
從九龍寨城到日本軍艦島,再由冰島回到南丫島,荒凝止息致力於研究及以傳統拍攝方式記錄本土荒廢之地,近年遊走於世界各國,與外地研究者交流。更開設 facebook 專頁,與同好分享作品。正如本會宗旨「以傳統攝影觀察人類放棄的空間,捕捉浮遊於箇中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