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姊妹》是近年我最喜愛的舞台劇之一,總覺得編劇黃詠詩很適合寫這類劇本。
認識黃詠詩是因為她的獨腳劇《破地獄與白菊花》,雖然我認為她對生死不算有深邃的反思,但這劇由劇本到演出也很真誠,非常討好。黃詩詠算是多產的編劇,但我欣賞過的不多,多少因為我對《賈寶玉》的失望。林奕華近年很積極進行文本再創造的創作工作,例如《梁祝的繼承者們》與《紅樓夢-What is Sex﹖》,想傳達的訊息很深刻,他有部份導演作品與黃詠詩合作,例如《三國》與《賈寶玉》,也是文本再創造,但黃詠詩寫的劇本就沒有林奕華的深度,也不太明白何那些訊息要由《紅樓夢》等經典文本來承載,感覺格格不入。看迄《賈寶玉》,我開始懷念《破地獄與白菊花》的真摰,也對她的創作方向感到失望。
對黃詠詩的創造重拾信心是因為《恨嫁家族》,是《賈寶玉》後三年的創作。雖然也是與林奕華合作的作品,但卻不是文本再創造的類型,劇本感覺上比較瀟灑。當然林奕華的導演也是功不可抹,但《恨嫁家族》令我相信黃詠詩適合探討一些較現代、現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適合以舊文本來做媒介。不過,《恨嫁家族》還是少了她那種獨有的真摯。
《金蘭姊妹》是李恩霖寫的故事,然後由黃詠詩改編成舞台劇劇本,感覺保留了李恩霖在《桃姐》裡編織的溫情,同時加入了黃詠詩對現代、現實問題的巧思,是相當有趣的組合。劇裡Kimmy的角色相信更是以黃詠詩在《破地獄與白菊花》的主角做原型,令觀眾重溫她創作的真摯與窩心的溫暖。
《金蘭姊妹》講述三個打住家工的「媽姐」由結義金蘭到一個又一個離開的故事。《金》要傳達的訊息似乎較《桃姐》複雜,例如這劇刻意比較為何上一輩的馬姐能夠受苦,捱得過種種苦難,但阿蘭(蘇玉華飾)的女兒Kimmy(蔡運華飾)卻半點苦也受不了。《金》沒有為這比較交出明確的答案-最後只以中國傳說中嫘祖的故事作結,說生命是一絲一絲地織出來,簡單一點,向前走。這聽上去是很平淡而婉轉的結論,看迄全劇後卻會覺得這結論很有意思。上一輩當「媽姐」的沒有受過教育,經常自嘲為「打住家工的人」,但最後她們卻找到這份看似等下工作的重要意義-當「媽姐」不是單純的到一個家庭工作,而是去成全一個家庭。她們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想法很簡單,但她們之間有牢不可破的感情,也看到自己工作的意義,然後全心全意地完成工作。看迄,我想到左翼理論講的異化(Alienation)。「媽姐」是香港很有意思的歷史,李恩霖與黃詠詩將這段歷史與現代作比較,毫不造作。從這個角度看,《金蘭姊妹》所表達的遠比《桃姐》為多。
故事的三主角結構不罕見(例如《男磨坊ART》)-剛強的阿金(劉雅麗飾)、柔弱的阿蘭與當中間中的阿好(彭杏英飾),但角色設定卻很出色。阿好的那種既笨又善良的性格很立體,在故事裡的變化既有喜劇感也添不少溫情,蘇玉華與劉雅麗的演技固然精彩,但彭杏英加強了化學作用。雖然劉雅麗的角色沒有以前在《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時那麼凸出,但演起來卻仍有那種感覺,暖暖的很窩心,令人很懷念《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蔡運華演得有點太誇張,但無礙流暢度,而最後她擁着阿金說「今次我真係賣剩蔗啦」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另一幕我最喜歡的是阿好罵阿甘的一幕,為阿蘭辯護說相信愛情月錯,三個人的化學效應淋漓盡致。
沒有看過黃詠詩的大部份作品,對她的評價可能有偏頗。因此,我已購票欣賞她的《香港式離婚》(第三次公演),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Facebook Page: MAD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