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歐陽檉:憑「數碼故事」觸摸真感覺

【文化論政】歐陽檉:憑「數碼故事」觸摸真感覺

本專欄以討論文化權利開始。我們相信文化是做人之本,但為什麼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文化藝術呢?過去數週,不同作者都提出了各種人參與文化藝術的障礙:基層受社會偏見所累、傷健人士得不到應有的支援、打工仔和雙職婦女沒有閒暇等。我還記得多年前,有一位資深的民眾戲劇工作者前輩講過:「如果有一晚TVB壞左就會有好多人出來睇戲」。所以,今天我想提出一個比較少人討論的話題—attention scarcity(注意力匱乏)。

最匱乏的資源是觀眾垂注

自踏入Web 2.0 時代、YouTube誕生,萬條電視頻道的世代已經來臨。節目無需經編排,拿著手機隨時隨地可看;每人是觀眾,每人也是製作人。許多人曾經憧憬資訊科技可以帶來傳媒民主化。的確,我們現在看到了很多少女在睡房自拍,和每天蔣麗芸發言後就可以欣賞到「元秋」MTV—分眾傳播已經開花結果。不過,創下最受歡迎世界紀錄的,依然是「江南style」-一件有精密策略,有龐大文化工業支撐,再加上英美明星推波助瀾的產品。所以,現在的資源匱乏,不在資訊生產,也不在接收,而是在於誰可以獲得關注。

過去大半年,我和幾位港大同事一起籌辦了「香港記憶計劃」的社區項目「我們的數碼故事」。大學和不同的社區團體合作,包括古蹟保育、婦女權益、老人中心以至少數族裔等,開辦故事工作坊。「數碼故事」的形式是用約十多二十多張相片,加上一段三分鐘旁白合成的短片。我們沒有指定故事內容或題材,但很多參加者,見到我們背著「香港記憶」四隻字而來,都自動拿出很多珍貴的舊相,和講起一段段往事。

平淡的形式,深刻的故事

麗娟,從六十多歲開始,有長期病患,但還要繼續照顧患有老人痴呆(腦退化症)和冠心病的媽媽,前後達二十多年之久,「身心疲累,喘不過氣」,排解方法是到長者中心找社工和盡量參加各種活動、護老者支援組、和教其他長者用電腦。「唯有自己活得健康快樂,才有能量繼續照顧媽媽」。她獲頒「紫丁香護老獎」,並希望社會更加關注支援護老者。

Salara 來自尼泊爾,丈夫回歸前是英軍,她卻在丈夫退伍後才到香港,生活不易。她本來在尼泊爾有學位,當教師,更熱衷於歌唱表演。來港後不懂中文,文化差異,住屋困難,丈夫雖然後來再做建築工人,但收入不足以持家,所以Salara也做了多年低薪勞動,幾經轉折才憑自己的本事找到在港青(YMCA)的工作,貢獻所長。

倩兒的故事《三代主僕情》,講述外婆的隨家丫鬟四婆,如何和一家人經歷家庭轉變、日本侵華,從鄉間到廣州再到香港。初到香港時,四婆年青力壯,長輩各人都「爭住要」。後來四婆年事稍高,情況逆轉,在叔公姑婆一輩中找不到一家容身,幸得倩兒的母親收留。倩兒年青時答應過四婆他朝結婚後會繼續收留她。但世界艱難,倩兒未能將四婆留在身邊,十分內疚,直至找到一間佛堂,肯接受一筆捐款,為四婆提供一處安身之所,倩兒方才解開心中之結。

一般市民,沒有財力投資電影,找明星名導拍自己的故事,歌功頌德。「數碼故事」科技用法簡單,不能生產大製作,但卻人人可以上手,也鼓勵了參加者講自己的故事。這項工作對我最大的啟發,是大家固然覺得上堂有iPad用好好玩,但參加者最感動的,是有人聽他們講故事。

尋找十五個重要的觀眾

學者 Tyler Cowen 在一篇文章中講過,安迪華荷的「十五分鐘名氣」現在已經進化到十五個月甚至是十五年,但內容往往只有十五個人關注。這個說法,我甚表贊同。不過,再想深一層,如果有十五年時間的話,又何妨一開始的時候只有十五個人關注呢?互聯網科技的偉大,在於將每一個bit和byte變成永恆。有一位年青參加者在自己的Facebook上說:「看大家的Digital Story,是一種享受」。我想,這種享受,是一群本來萍水相逢的朋友,一起經歷過一次創作過程,了解到大家背後的一些往事,最後見到作品揭盅的驚喜和滿足-這也是社區文化的精要之一。

所以數碼鴻溝,如果話已經不存在,就係呃人嘅。雖然現在非洲和印度都開始生產廉價平板電腦,人類只要拿著任何一件上網產品,資訊就如河水流入,牢騷就如泉水湧出。但要做資訊科技的主人,除了要有軟件硬件外,還要生活有餘暇、技術有啟蒙、對自己的潛能有了解、和有獲關注的機會。這連串的條件,要集齊全套,其實好難。

所以,大家YouTube要繼續share、TVB要繼續鬧(亞視則「自作孽不可逭」)。但是,和現今生活節奏格格不入-規定時間又規定地點-進行的文化活動還是要繼續搞,繼續參加,為的是恢復一些對身邊真人的興趣和觸覺。不然的話,再多的資訊,也揮不掉城市人的疏離、寂寞和空虛。

本文提及的數碼故事將會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碩士課程(http:// http://www.sociodep.hku.hk/mccc.html)的社區夥伴項目中展出。未來數週,本專欄會開始探討創意教育、創意勞工以及創意企業,請大家繼續keep住稀有的attention!

作者為大學教師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文章原題為「資訊泛濫下的文化工作」,修改版載於《信報》-時事評論-「文化論政」-201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