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爸爸的便當》:最日常自然地,去觸動人心最柔軟部份

《爸爸的便當》:最日常自然地,去觸動人心最柔軟部份

比起預期好睇100倍!

入場前很擔心,又是那些「日式溫情」用了N年的「人人懶係好委屈,到最後突然講一套大道理,夾硬迫你去感動」的超娘方程式。

我錯了!

由入場到散場看完roller離場,我笑了很多次,也流了幾次淚,卻聽不到一句多餘的對白,更沒有無聊的「親場硬道理」。

整個故事就是日本Tokyo No.1 Soul Set樂隊男歌手渡邊俊美的真人真事。渡邊將自己為孩子高中三年期間,每天親手做便當的經歷放上twitter後感動了很多人,出版了《461個便當,父親和兒子男人間的約定》這本書後大熱,再拍成電影,電影將兒子身份改為女兒。有趣的是男主角就由渡邊自己真人出演,他「演回自己」也演得十分細膩恰到好處。

情節鋪排以最簡單自然流暢的風格鋪展,卻每個細節都似能觸動人心最柔軟部份。離場時內心就似安坐於京都溪流邊,飽嚐了一頓最清澈涼快的川床流水麵。

近年要提觸動人心/胃的日本作品,都離不開《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我也愛看這兩部,但《爸爸的便當》卻更能以技術性點數將我的淚線擊潰。

記得當年第一次看《孤獨的美食家》時,心裡驚訝為何「毫無劇情」都可大熱。後來才逐漸明白,「沒有劇情」才是「最有劇情」。自然貼地地捉住人心,勝於一切沒必要的雕琢。

《爸爸的便當》把這技巧處理得更加出神入化。

東方的親情文化一向不擅於互相表達。以食物來傳遞愛意,最為普遍平常。電影看了幾分鐘時,我腦海不期然地浮出李安《飲食男女》裡的某些畫面。

如果將《飲食男女》和《爸爸的便當》拿來分析比較,足以供諗社會學或比較文學的大學生,寫一篇很長很長的論文。

同樣是單親家庭,同樣觸動親人各自的傷口,一個是九十年代父權意識仍根固的華人父女關係;一個是今天近乎瓦解的父權,加上佛系後生仔女的世界觀。

我早已過了有興趣寫長長論文的年紀,只記得上個月紐約之行,在Chelsea Market那家Tacos店後門口看到的那一句:”Food is our common ground, a universal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