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機動份子逐點 擊Note on cultural activist

作者按:受港大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之邀,出席 “Media, Everyday Life & the Cultures of Consumption”最後一天的圓桌會議,名義是 “Hong Kong Cultural Activists”,主持人李歐梵、同桌還有梁款和胡恩威。講文化機動,怎可不以本土語言而後隔靴搔癢?然而廣東話-英語翻譯又實在太過累贅。而文化份子的廣東話,一句夾着半句英語,說來我也想笑。終於實驗失敗,苦了幫忙翻譯的Lily,遠道而來的學者也是聽得一頭霧水出去買咖啡(Charles Taylor 一直默默坐在後排)。主辦單位不想國際會議變成國際自言自語,然而三言兩語又怎樣可以概括得出一個香港的文化環境?吹水容易、批評政府無能群眾反智也是順口開河。自問三位講者之中,大概只有我專程寫了講稿有備而來,很想從最本土最微不足道的事件來個大翻身。然而臨場表現失準,自己又轉唔切channel,所以唯有在這裡把最原汁原味的講稿與大家分享。

不知怎的,自西九以來,每隔一兩個星期(有時是一兩天),便會有訪問邀請,不是談改裝工廠大廈做藝術家工作室,便是要我評論政府一時一樣的各種文化政策,衝着我的手機號碼而來的記者,大半早有角色想要你立即代入─又唔係未做過大眾傳媒,這種遊戲,我的對策是推得就推─然後記者不得要領。這種情況,在香港每年六、七月尤甚,發言呀、度橋呀、聯署呀、出聲明呀、行動呀……作為一介蟻民,我那有這麼多話、這麼多的想法要發表?我想這是七一之後,公民社會的症候群,要做個負責任的公民,積極參與,有時真係好辛苦。

接到大會邀請的電話,我問是以可種身份角色參加─其實我也好模糊,在bio上避重就輕,寫十分一藝術家─因為服待其他藝術家創作的時侯多,自己創作的時侯少─這其實還是沒有正視身份問題。邀請的電郵上寫着「cultural activist」,多了實戰意味,少了學究氣息,可以在學術會議的平台上,換一種語氣/話語,順手為近期着急的種種engagement賣告白─我欣然接受。所以這十多分鐘的發言,我會順手拈一些近日迫在眉睫、又或者令我佛都有火的事情來與大家分享,當中大半與我近期親身參與的「獨立媒體」有關,小半則是個人的婆媽反省,基調是作為「文化機動分子」的信念。

(辛苦了即時翻譯的朋友─本土話語夾雜着許許多多的本土註腳。)

佛都有火之一

民陣七一遊行點解同志唔可以佔先頭?(香港極右-(基督教)家庭價值-明光社-明光社 )

-民主要在文化裡面找,民主不止於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否則我們七一上多少次街都是徒然。而香港人不配有民主?是因為還未學懂尊重少數。

- 香港政黨政治固步自封,曾經以為七一是改變的契機,今年才是最大考驗。除了一年一度的遊行和集會,關於社區/群,政黨最多只懂以「民生」為着眼點,而沒有從「文化」着手/想。近期唯一可喜的是灣仔H15 的居民行動,尤其那次黃絲帶行動,不單是從主題上回應了社區關懷與認同,還從手法上促進了居民之間的溝通,發揮了藝術在政治中間的能量。

有正經事唔做

2004年中,開始養成寫blog的習慣,這習慣是在七一之後。頁端引用了錢穆校長的說話。

-......余既不能逃避一旁,則必盡日陷於人事中。於時局國事固絲毫無補,而於一己志業則虧捐實大......而擇一偏遠地,猶得閉門埋首溫其素習,以靜待國事之漸定。」錢穆 師友雜憶我作為知識份子的想法比較老土,久不久便會想,出山還是明哲保身?我讀藝術出身,說文化又跟政治經濟互相扣連,這話說出來往往都是站在抽離的筆者位置上說;又或者換上藝術家的身份,在沒有什麼機會成本的畫廊裡亂搞一通。而所謂建制,就連一根腳毛也沒有動過。

- 由artist變成服待artist的curator;再由curator變成 cultural activist。大概是跟着絕大部份香港人一樣,是來自沙士-七一-封咪的經歷,特別是第一次上街的「八字頭」,迫使大家明白唔出聲會比人當病貓,深切明白到個人即政治。而我們這個獨立媒體,也可說是由七一催生。

我好癢/周身痕有說以為九七之後文化藝術界因為失去共同議題而淡靜下來,其實不。香港文化其實火頭處處!後殖文化戰才剛開始-而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依然─甚至多了無間道的精神分裂,此處只列舉幾件最令人發火之事。
- 語言政治:中大國際化事件 (總覽);而語言政策,竟又扣連到中環價值

- 地產商治港: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之所以由起公眾回嚮,除了是香港人終於知道城市是屬於我們的,還因為項目與香港的真正話事人─地產商利益攸關。而友趣的是近日港大醫學院冠名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迴響,除了是籌款文化衝突之外,令人份外眼紅的其實是李氏家族在香港人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壟斷。

- 言論自由:言論自由不只關乎大氣電波裡的開咪封咪。從曙光老闆馬生跌倒、到紅葉執笠,我們才猛然發覺二樓書店為我們開闊了眼界。從榆林事件,失們更驚覺二樓書店原來是言論自由-知識流通的陣地─讀書人都知道,一家大書店,不等如多間細書房。灣仔新華像雪房,而旺角二樓書店店面再細,沙發是如何只能像徵式的為讀者添點視覺上的悠閒,讀書人鍾愛如一。而自由行對香港文化生態的影響,則見於樓市上揚瘋狂加租,樂文被迫再上一層樓變成四樓書店!當然可喜的是新一代二樓書店,像阿麥書房,如梁款所言,試圖以流行文化養起小眾空間。馬生 洪葉 榆林 樂文 阿麥

手無寸鐵-爛命一條-銀包無錢

- 我想所謂「文人機動份」之的可怕之處,跟「無產階級」差不多,一樣是手無寸鐵-爛命一條-銀包無錢。有大眾傳媒朋友開始想在這裡找話題─為什麼你們這些七字頭總愛搞「networking」?我想原因正在這裡。無錢,就唯有發動網絡,包括虛擬世界與人脈網絡,是為禮物經濟也。於是後七一催生的獨立媒體如是、人多勢眾的Roundtable如是,其他網上電台與論政空間如是。

networking的信念是平等對話,顛覆政黨政治中與其反對者無異的大佬文化。

- 所以在這是後七一團體之中,捐款智慧成為敏感話題。

沈旭輝:「十億四個基本教義三種公民社會一個未來」「當然,通過 金錢或利益控制組織、捆綁個人,是古今中外的客觀存在。西方遊戲陰陽分明:索羅斯被東亞政府視為邪惡化身,但成立社會公義基金,被各國社運捧為英雄。確保贊助「出糧」靠每筆捐款的共識,人在做,天在看。用 索羅斯的話,這是「抽水機理論」。若每個受資助組織 use the dirty moneytodo the angel’swork ,都思考是否輪迴前被索某吸去的黑錢, 公民社會就要崩潰。」

胡恩威:十億捐款與人文精神「近日李嘉誠先生十億元港大醫學院捐款,意義重大,李嘉誠先生的十億元科研捐款,正正是改變港大醫學院只重視「專業訓練」的形象,提升港大醫學院的科研力量,培養香港的科研人才,推動香港大專院校的科研文化。關心香港的專業和學術發展的人士,可透過李先生這次捐款,促進香港公眾討論科研發展以及香港大學未來發展的路向,商界支持大學研究可扮演的積極角色。香港未來的競爭力正正取決於香港各大學的研究與精英培養的能力。」

六四雜感(二之二):窮光屁也來籌款,皆因從來也沒有錢
到底,收錢-唔收錢,同腰板直唔直是否有必然關係?

人文關懷

藝術好重要!

- 從我們在香港司空見慣的示威遊行文化中,我們看見的是千遍一律的「對着幹」(confrontation)模式。這裡我想與大家分享另一位本土文化機動份子甘甘的想法。在示威的當下,我把自己和「敵人」當成是工具、是抽象的衝擊對象,而忘記了大家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這足證藝術在行動中的重要性─學懂思考與尊重個人價值。我不知道是七一改變了一些香港年青藝術家的想法,還是這些藝術家豐富了我們的政治文化和遊行/戲規則。許些「參與式概念創作」(例如白雙全) ,既在題材上與政治社會有密切關連,但在主場上又保持着個人的高度警覺,與人本關懷。我認為藝術創作在手法上,均給予了我們許多有關政治參與的文化提示。

知識份子好難做-負責任的公民更難做!

這裡想與大家再次分享舊文作結:

“[…] the intellectual is an individual endowed with a faculty for representing, embodying, articulating a message, a view, an attitude, philosophy or opinion to, as well as for, a public. And this role has an edge to it, and cannot be played without a sense of being someone whose place it is publically to raise embarrassing questions, to confront orthodoxy and dogma (rather than to produce them), to be someone who cannot easily be co-opted by governments or corporations, and whose raison ďêtre is to represent all those people and issues that are routinely forgotten or swept under the rug.” (p. 9 / 重點由筆者所註/ Edward W. Said,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London: Vintage, 1994.)(見拙文:知識份子與建動身份)

做唔收錢既知識份子已經好難,但要做負責任的公民更難!

後語:自去年底開始參與獨立媒體,此文算是個人反省的一個小回顧。並不代表獨立媒體的一致立場。而獨立媒體可愛可貴的地方,亦正在於此。僅以此文與編者讀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