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碩 星島日報
過去一年,一些泛民主派的組織如民主倒董力量、民主黨及「四十五條關注組」均成立了網絡電台,作為與市民溝通的平台。
它們的成績相當參差,現階段的影響力尚算有限,但這類嘗試自有其重要的的意義。
成本低廉宣傳平台
首先,利用廉價的獨立媒體作為溝通的平台和宣傳工具已成為國際性的趨勢。西方國家的政黨、非政黨組織以至個別政治人物均十分着重網絡的作用。最近的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初段聲勢不錯的候選人約翰•迪思就非常成功地利用網絡的溝通去動員義工和籌款,引起不少研究選舉者的關注。
在香港,政黨的選舉工程尚相當傳統,多年來沒有甚麼突破。雖然大家都知道網絡的巨大潛力,但尚沒有任何候選人在利用網絡助選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或成績
不過隨着科技發展,相信將來各政黨均會更加努力,去利用網絡進行政治溝通和政治動員。
網絡電台的崛起顯然是重要的嘗試。目前在香港辦一個正規的傳統電台不易取得牌照,商台續牌的爭議已反映政治上的考慮。
區內海外歡迎收聽
正規電台成本不輕,不是資源短缺的政黨或非政府組織所能負擔;網絡電台的好處是成本很輕,差不多任何非政府組織均可嘗試,而現階段特區政府亦無意考慮管制。
在一個資訊自由的社會,小眾團體求廉價、「獨立的溝通、宣傳平台是一種權利。除非有迹象看到網絡電台被濫用,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否則政府不採取任何管制措施是正確的。
網絡電台目前雖然仍是小眾的傳媒,但是它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海外關注香港形勢的人士可以很容易收聽到網絡電台,甚至參與討論。
網絡電台的崛起,大概是一種自然的趨勢。但是這亦反映泛民主派人士的一種憂慮:就是本港的傳媒,起碼在他們眼中,愈來愈收窄批評政府的尺度,收縮賦予反對派發表政見的空間。正因為如此,年中時「名嘴封咪」引起相當的震動。網絡電台的籌組,被視為一種未雨綢繆的戰略。
既然是未雨綢繆,就要有長期的打算和持久的承擔。目前網絡電台的聽眾一般只有二、三百人,即使是立法會選舉公布結果之際,聽眾據估計也只有一千多人。故此要擴網絡電台的效果,還有很多推廣工作要做。聽眾多了,擔任主持和嘉賓者興趣自然更濃。
聯台合作增號召力
另一方面,各個網絡電台其實也應該考慮合作,讓各方面的小眾聚焦一個網絡電台,藉此加強其號召力,充實其內容。
在這個基礎上,更可以吸納眾多的民間組織提供各類節目,讓它們也能輕易享用這個溝通的平台,讓這個平台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