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事教育,近日見各大中小學,甚至教局本身也在密鑼緊鼓,為下學年四出向各教育界人士收料如何搞STEM,由此可見,沒有人知道STEM是甚麼、遑論如何搞STEM。市面上多了許多給老師上的STEM課程,學校也開了一些叫「STEM老師」的職位;STEM似乎勢在必行,一時人心惶惶,風聲鶴唳。
本人早年評價了政府搞融合教育的考慮和用心[1],大家知道政府的教育政策一向一波未平,另一波便起,就是要追潮流。今次STEM教育,也是如上任特首說般「有為」,但我看實比融合教育更欠周詳,故撰此文引起公眾關注和討論。留意本文非反對STEM教育本身,而只是大家誤解了其本身有價值之處,以及當局行之不得其法。簡單來說,現在的STEM教育發展有以下問題:
1. 定義、目的不清晰
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就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相信大家都知道。四個詞大家都知道是何義,加起來呢?在教局文件中強調的STEM教育明顯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如科學+數學)[2](p.2),然而在大眾的討論中,大學STEM學科卻往往變成S/T/E/M其中一種,甚多與IT和機械人行業等同。這反映大眾對STEM的認識不足,以及和當局的理解存在偏差,這也直接影響到教師的看法。
此外,本地大學也不見得很重視STEM。港大先殺「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系,後又傳醖釀肢解數學系,這是否和教局的方向不同,抑或所謂STEM,只包括工程和電腦這些即時見利益的類別?
2. 沒有考慮既有課程
如果STEM教育是指S/T/E/M其中一類科目,香港大中小學原本已經有了完整的課程。但當局認為有必要就STEM教育大刀闊斧修改現有的課程,加入「學會學習」、「動手的學習」、以及「讓學生就著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具體及有創意的解決方案」[2](p.2)。
第一個問題是課時和銜接之問題。教師們都知道,即使是小學和初中,因為已因以前的教改,加入大量不同的教學活動,課時不足,許多科學的課題已經索性不教了。如果再加上跨學科學習的單元,形勢必更嚴峻,並難以銜接高中之課程。如果說跨學科學習可以教授原本的單元,就忽略了跨學科學習的獨特性,以及教師需要介紹課題之時間。
當局也沒有考慮學生本身缺乏基礎知識,要進行跨學科學習本身就要大量時間熟習和學習。他們從STEM學習到的也不一定是高中科目所需的全部,如果要學STEM,也要文憑試成績,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STEM教育作為跨學科學習不能和以前e-learning一樣就如此「加入」,當中涉及範式之轉移(paradigm shift):即由教師主導,有固定結果,變成學生主導,開放式的學習(open-end)。這和既有課程本身格格不入,教局雖說修改了課程,但沒有清晰指引要如何改變課程加入STEM。這好像要將牛扒加入蛋糕,又叫廚師「自己搞掂」。以下圖一是STEM在初中科學教育的架構,圖二是生物科指引中指以往初中科學教育的架構,當中的差別只是生硬地加了幾個元素。教師,尤其小學教師,有時缺乏課題相關的專門知識,他們難以引導每一個研究。
圖一、2017年公佈初中科學教育架構[3]
圖二、2007年公佈生物科指引,初中科學教育架構[4]
當年學校紛紛廢除DT(Design and Technology)這些動手做的學科,令許多相關老師轉科/行,現在當局卻說要學生「動手學習」。他們可說這是潮流變得快,但另一方面也可看成是朝令夕改;須知教育需要平均和平穩的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盲目跟風不是教育工作者的風格。
3. 未來就業情況
有人估計本港未有太多STEM相關之工作,當中多是IT相關之行業。[5] 然而教育是為將來之事業,不能只看今天之數字。但是「STEM教育是培育將來STEM行業人才之必要」之說法,這種「教育=職業培訓」的看法,成立嗎?如前所說,香港本來已經有科學,電腦和數學的科目,是小學初中必修的,有必要做STEM嗎?做STEM行業必需要先接受STEM跨學科教育嗎?
即便如此,非全部學生將來都會從事STEM;將來會從事STEM的學生,不是才有必要在高等教育,即他們有廣闊的知識基礎之後,再學會比較好,而非在小學初中階段一刀切行STEM?
4. 教學效能
教局說STEM教育是要「讓學生就著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具體及有創意的解決方案」。[2] (p.12) 要創新、設計、製造和測試有用的發明,談何容易?須知原本每間學校多只會推薦該方面較佳之學生出賽,只因發明是十分困難的一回事,現在「全民皆STEM」,可如何實行?中小科學課每堂往往只有一個多小時,能做到甚麼?若說只是體驗一下,如此又能做到多少?
5. 為STEM而STEM?
另一教育界於STEM 的迷思是,其設計課程時不清楚STEM教育的意義,於是課堂的目的,會變成「為STEM而STEM」。即課堂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是為了綜合幾個學科之知識(e.g. IT+科學)而製造一個工作出來。但是STEM本來的原理是,因為現實中有許多問題不能由單一學科知識解決,所以我們才要跨學科人才。「為STEM而STEM」明顯是本末倒置。
6. 資源和指引不足
當局雷厲風行,全面推學校做STEM,但其本身是否又全面地支援學校?以上已說明教局為何沒有全盤考慮STEM的各個方面,但其他方面也有欠投入。STEM需要學校有相對的師資和資源,如簡單的工場,這是一般學校沒有的,但當局在指引中只說「善用現有支援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的資源」。[2](p.12) 在指引中,當局強調「學校推行STEM 教育應在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學習領域有持續的發展」[2](p.16),但至目前為止,它只為每一間學校提供一筆十萬、廿萬的STEM津貼,對於本身資金缺乏的學校是嚴重不足,也見當局承擔有限。[6]
建議:全校方式、只用於專題學習
九個蓋是無論如何也蓋不了十個煲的,不是教師學校努不努力的問題。學校課程本身已經排得密密麻麻,把STEM強行插進其中,只會損害本身的教學效能,STEM也不會教得好,造成學校、學生、社會三輸的局面。但我想STEM教育適得其法,也可以有其好處,若非不行STEM不可,其成功關鍵有二:全校參與(whole school approach)和專題學習。
中小學STEM的最大益處,不是為學生進行職業培訓,而是讓其學會自主學習和創造。自主學習方面,學生就一個他們有興趣的問題進行長期的研究和試驗,讓他們主動去學有興趣的東西,當中他們就熟習尋找資料的方法和改變對知識的態度,內容本身反而是次要。專題學習於此最有效果,但這不能干擾正常課堂本身。
全校參與方面,學校要明白STEM不可能直接加入現有課程,必須另闢時間做,這會影響年度的時間表。例如可以分組形式,在某兩個月中每周找一個時間,做老師向學生的專題學習指導;學生在課後自行學習,兩個月後每組向全校展示學習成果。這可和非STEM的專題學習一起做,平均老師的工作量;原本一些較次要的學習活動需要取消,製造空間。
總結
有益的東西吃得太多、太急也對人有害。STEM須然有其益處,但強推、沒有方法地推只會造成反效果。長久以來香港的教育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推行的,當局難以了解學校之境況,政策難免欠周全以致脫離現實,這是教育界沒有自主的後果。煲一鍋湯,你很想它好,經常打開蓋去看看,攪動它,它很久也不會煲好;教育是對未來社會長久的事業,非職業培訓,如上位者太過「有為」,對潮流「跟車太貼」,不考慮周全,不聆聽教師的意見,也只會失敗。我們經常仰慕北歐的教育,要向他們學習;但人家何時如我們如此「追潮流」?做教育的得像做教育,分辨何事是有價值、值得做,得之有法,甚至帶領潮流,這才是莘莘學子之福,香港的將來才有望。
參考
[1] 香港獨立媒體網
[2] EDB
[3] EDB
[4] EDB
[5] 香港經濟日報
[6] EDB
[7] E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