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繁體與簡體

繁體與簡體

圖片來自互聯網

台灣朋友很好奇,從小沒有學注音、拼音的香港人,是如何學中文字。我回應,就是用「記」的吧!

中文方塊字有它的特性,一字一音(印像中除了「浬」讀海里以外),而每個字在造字上,亦有它的特別意義。我們那一輩,大概都讀過《漢字的結構》,明白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型、指示、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我的一位中文老師曾跟我們說:「繁體字不應該叫繁體字,應該叫「正體字」,叫「靚字」才對。」語畢,他在黑板上寫了「中華」兩個字,然後說:「中華兩個字,從中間切開是完全對稱的。」然後他再寫了簡體的「中华」,簡體的「华」字,就沒有了對稱的效果。

我不反對學簡體字,畢竟作為中文系畢業生,在做功課的過程中,多多少少要看國內出版的著作,都是簡體字的。而我第一次接觸簡體字,是預科的中國歷史科,當時老師希望我們在書寫時可以節省一點時間,建議我們學習一些常用的簡體字,也給了我們一份常用字的繁簡對照筆記。但這個「簡體字教學」就止於此,我們各自修行。

後來,在不斷重複又重複的「兩版半」答題練習中,同學們都漸漸使用一些簡體字,以加快書寫速度。當有需要,人們自然就有學習的需要與行為,為何要用「政策」強逼?

大學的時候,班上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同學,他們從小學習簡體字,對於突如其來的繁體字課本、老師黑板上的筆記感到甚為痛苦,雖然老師允許大家在考試時用簡體字,但他們還是花了許多努力去逐一重新「學習」每個字的繁體寫法。相反,我們用繁體字,又會說國語的,對於「看懂」簡體字,卻不需花太多力氣。時至今日,簡體字我還是會看不會寫。我「讀懂」簡體字,因為需要使然,大學時的參考資料,工作時國內學生的功課考試等等⋯⋯

當出現繁簡之爭,最常舉出的例子是「愛、義、親、鄉」四個字,由於附圖已有解釋,不再重覆。由此可見,前人在造字上是有它一定的規律與內藏意義。簡體字的出現,是為了給沒有怎麼受過教育的人去「讀懂」一些官方訊息。

現今世界上,只餘下香港、澳門、台灣仍保留使用繁體字,從各方面看,回歸後的香港、澳門,總有失守的一天,大家努力在把這段時日延長,或許,傳承「正統漢字」的責任,只能寄望台灣。

學會繁體字,除了學懂正體漢字以外,也方便閱讀古籍,有助了解中國文化。不過,在中國「破舊立新」、「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後,許許多多中華文化值得引以為傲的價值觀早已不再,人們眼中除了「權」和「利」,根本容不下其他任何東西。

推簡體字,說穿了和普教中一樣,同樣是政治任務。目的是為消滅香港人,讓新一代完全無法認識、接觸原來的香港,成為被矮化為「香港市」下一輩子為買樓賣命的蟻民。

作者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