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班途乘坐港鐵途中,鄰座身穿行政套裝的端莊女士一面讀著免費報章,一面義正詞嚴地對電話筒的另一邊說:「唔係話想比壓力你,但你睇下今日份報紙,人家身體有缺陷都可以考得幾個A,正生學生又有全科合格,咁如果你比人還要考得差,你覺唔覺得羞愧?」
聽後我當堂打個突,這樣的一種極端比較手法,會否太過為難?不過從這番瘋狂訓示的背後,亦完全地體現到政府多年來推廣的「求學不是求分數」口號,也真的只不過是單純的一個口號罷了。
現今香港社會,有誰真心認為「分數」並不重要?是學校內的校長、老師?職場上的老闆?家中父母?還是會考制度下的莘莘學子?由會考制度成立當天起,分數便主宰著一眾學子的命運,成王敗冦也就在今天,再加上社會日益嚴重的功利主義傕化下,難怪今時今日的孩子個個都背負著千斤壓力,不是靠吸毒或犯罪減壓,就是自尋短見。
作為香港的孩子,從踏上校園那刻生活就變得再沒選擇,明明有人愛音樂,有人藝術天分奇高,也有人運動全能,但這些都不過只能變成「課餘興趣」,漸漸地,學業成績不夠滿足師長要求,「興趣」也都要放棄了。再長大了點,當還有人對媽媽說自己入讀大學的首選志願是音樂或藝術,他不被「勸諫」至體無完膚才怪。然後,大家都揀選了最熱門的科目,希望他日能加入最隱妥的行業。
「分數」兩個字抹殺的,除了孩子的人生外,還有,就是「愛」。這個字好像很深奧,卻明明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東西,由愛家人起,遠至對動植物的憐愛,再而對社會產生關愛之情,這都是為人不可或缺的。但當大家滿腦子都是如何考到幾條A,「愛」早已變得不值一文了。老師不會再教導學生要如何愛惜流浪貓狗,所以,有街童要追著來打;老師也不會教孩子要尊敬父母,因此被爸媽關掉了遊戲機,菜刀就要出動;老師更沒在課堂中教過何為愛何為性,只有大了肚子的才明白,愛不是玩玩下。
原來即使考到十優,有很多事,我們的孩子卻仍是未學懂的。
在今天這個風雨飄搖的會考放榜日,讓我們再次細心想想,為何這班本該充滿愛與熱誠的孩子,在這個應理愉快地浪擲青春的時刻,何以要對著一紙成績單哭哭啼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