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我們認同每名公民均有平等而公開的接受教育的機會。教育不單只是為市場、或是某專業領域提供勞動力,更是為了讓人建立自我價值、明辨是非、關心社會、成為一名盡權盡責的公民。不論是常規的,還是非常規的,教育在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極其重要的角色。故此,我們認為教育絕對不能被商品化,學位絕對不能被視之為商品,每間學院都必須提供一個普及而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予每一位有意接受教育的人士。
現時的情況
近年,我們看到自資學位課程的學費有增無減。以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為例,於2012-13年度,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每年的學費增加了約港幣12,000元。我們相信這個加幅,不是一般學生及其家庭能夠輕易負擔得起,因而放棄繼續升學。縱然有學生資助計劃和貸款計劃可以支付一時之學費,但要通過學生資助辦事處嚴苛的入息及資產審查,以獲取學費資助,並非易事;另一方面,學生若選擇申請貸款計劃來支付學費,將來要償還十多萬元的債項亦不容易。歸根究底,課程學費過於昂貴乃是主因。自資學位課程的學費,由原本的「昂貴」,經加價後變成「更昂貴」。
根據香港浸會大學2011-12年的財務報告中指出,學院「來自非教資會資助課程的收入則增加 4.8% 至 6.073 億元 (2010/11:5.794 億元 )。」但因「合資格報讀毅進課程的人數下降,由2010/11 年度錄得學費收入 2,590 萬元跌至本年度錄得 960 萬元,跌幅達 62.9%。投資市場不利因素 ( 投資錄得 1,080 萬元虧損;2010/11:4,150 萬元收益 ),進一步挫損持續教育學院本年度的營運收益,2011/12 年度折舊後虧損達2,420 萬元 (2010/11:5,020 萬元盈餘 )。」而學院則在2013年開始把所有的自資學位課程加價,加幅接近兩成,每一位學生每年需繳付七萬多的學費,但是學院增收學費卻沒有給予充分的理據,支持其加幅的合理性,讓我們不禁懷疑課程的收費並不是單純以課程的內容和成本去計算。,而是作其他用途,例如填補營運虧損等。
我們的立場
我們堅持學院之收費必須大部份用於學生及教學用途之上,學院絕對不能在教育上謀取暴利。是次增收課程學費,校方並未提供合理的原因支持,令人懷疑是次學費的增收並非用於學生及教學用途之上,而是為了填補校方在「其他課程收生不足」及「投資失利」上的虧損。如此,校方無疑是將國際學院的教育商品化,從學生所支付的學費中獲取收益,用於填補其營運狀況。此外,學生作為學院中的教育對象,其身份是需要受到學院的尊重。遺憾的是,學院在檢討學費水平,決定增收學費的過程中,從來沒有諮詢學生的意見,以及向學生交代學費加幅的原因,此舉令我們感覺到學院不尊重學生的角色。
因此,我們要求校方:
1)具體交代2012/13年的學費加幅原因,並提供合理的解釋;
2)承諾日後在課程學費上有任何調整時,也要與學生交代,並尊重學生的意願;
3)承諾拒絕教育商品化
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費關注組 - HK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