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抄功課的啟示

日前,樹仁大學就學生剽竊功課問題,展開了研討會。雖然就這個會議未能大大吸引傳媒目光,但功課剽竊在教育界一直備受關注。做功課是為了讓教師評估學習的水平,並就教學方法作出相應的調節,目的就是讓學生學得更容易,增加強學習效率。因此坊間以致教育界近年均出現了「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共悉,當然求學的目的是成就未來,在未來前提下剎那的分數地位是低微得不足為道。諷刺是低微的分數卻最直接地影響的求學進程:合格便順利升班,不合格或許重考,重讀,但都是痛苦的。而合格與否在許多高等院校中,是取決於功課的質素,因此當站在升學的大光燈下,功課的影子卻是無比的放大。

為了解決功課問題,部份學生不惜以抄錄方式蒙混過關。有見及此,許多院校皆發展出種種的防止剽竊的方法,由較為軟性的教育講座、防剽竊軟件,至懲罰性的措施如退學退系,但成效卻不彰。雖然能夠阻止學生直接抄錄,但還有許多「疑似」的案例是無法追究的,最後可能不了了之。失效的原因很簡單,電腦與網絡發展日新月異,速度更勝學院推出的制度,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換句話就是防剽往往是被科技牽著鼻子走,同時版權教育往往滯留於法律刑罰的灌輸,對於了解剽竊動機,往往只歸咎於懶惰,卻沒有作深層反思。總言之,現時所推出的防剽與版權教育,只是基於治標的層面,即是如何阻止學生去抄,更深層的問題,如何使學生不去抄,尚未觸及。

要探討如何使學生不想抄功課這個問題,須先考慮是甚麼驅使學生冒抄功課的險。無須研究抄功課是合不合乎是道德,已經知道是不應該,是種壞的行為,可是卻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就是這是個解決功課問題的方法。學生用這個方法去解決功課問題,如果是單單懶惰做為利害考慮的話,是不合乎常理的,很簡單,為了能怠懶地度過一個下午,而賭上過「五關斬六將」幸苦搏殺回來的學位,在利害權衡方面是說不通的。因此,除了懶散外,吸引鋌而走險的,還有其他因素,這很大可能就是關乎動機問題,即是興趣。沒有興趣,便沒有動力;失卻動力,就沒有了行動。最後他們選擇從朋輩或網上下載資料,看看字數夠不夠後,按按電郵繳交,省時方便。

失去學習積極性是不是因為了大學便自覺「一身鬆曬」,態度便一落千丈,如土毀地?有可能,但同時亦須知道能儕身在高等院校的上課學生,某程度是代表了他們擁有較接近的學習積極性,或許更貼身的說法是他們是有較成熟學習態度,對學習失去原有熱誠,往往是因為覺得課堂「悶」,或許更危言聳聽的說法就是對學科的失望。為甚麼會失望?就是因學科與實際社會脫勾,知識只是鎖在高山仰止,凡人止步的地方。因此,要解決學生抄功課問題,須先考慮是甚麼導致學習態度下降。而處理學習能態度問題,就要探索最根本問題,就是我們為甚要學習。

每個人都懂得說學習重要,然而學習是甚麼?《論語. 學而》的第一條便是「學而時習之」,學習是有兩個動作,一是「學」,就是培養接受新事物的衝擊,並結合個人背景,提煉解決問題的智慧;二是「習」,就是要溫習,去馭駕新的智慧,以便需要時,駕輕就熟地使用。所以學而無習,則成了理想派,懂說不懂做,即假大空;更不能習而無學,否則只是原地踏步,不進便退之始。學與習是同樣重要,而學習目的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進是社會性問題,即是如何使社會更和諧,退是解決自身溫飽問題,即是找份好工作,處理好經濟問題。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學習是建基於實際的需要,「學」需要能應用到社會或工作上,「習」要踏實的回歸社會問題上,只有將鎖在象牙塔內的知識釋放,轉化成解決問題的智慧,方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產生共鳴,有了共鳴的基礎,才能建立起學習需要和興趣。因此,若探討研究杜絕剽竊時,不作深層的推敲,將學習態度純粹推諉於道德問題,而不反思教育是否偏離學習目的,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

教育是為社會持續進步提供源源動力,最少亦希望出自教育體制下的個體能夠好好地管理自己,不為窒礙社會的發展。剽竊除了反映學生品德教育不足外,更重要啟示是反映了教育制度可能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大基礎,故此亟需要我們對教育制度做深入,且作超越性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