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扶貧論戰中的感情真實與理性真實

這兩天常常想起孫歌一篇慰安婦的文章: 話說中國一個慰安婦在憶述她被強暴的過程中提及當時的日本士兵身穿軍服, 有六呎多高, 日本的右翼史學家翻查該地區的士兵紀綠, 說當年根本沒有一個高於六呎的士兵, 並以此來"證明"該慰安婦說謊.

孫歌以此來討論感情真實和理性真實; 該慰安婦所說的是她經驗上的真實, 面對著暴力, 該日本士兵是一個龐然大物, 在她的記憶裡, 士兵永遠是六七呎高, 亦只有那個形象才能反映她當時的心理; 日本歷史學家所發掘出來的數據, 在客觀的層次上當然較"真實", 但當他以此來否定經驗時, 這個真實就把歷史真相隱藏, 把人的經驗否定.

前幾天, 看到一些留言版在討論跨代貧窮, 有些人說: 難道連gameboy都是我們出錢買? 這個問題引起一大堆回應, 如"我也不會買gameboy給自己孩子", "無錢就不要補習, 不要買gameboy", "小時候我們亦沒有gameboy玩", "我們也沒有錢去旅行", "這些人貪得無厭"等等的說話.

我想這些反應也是因為社會無法進入窮人的感情現實所致: 當綜緩母親說害怕孩子因為沒有錢學電腦, 補習和與其他孩子一樣玩, 會令到他們的自尊心受挫, 令他們沒法接受同等的教育等等, 這是她們的焦慮和擔心. 說實的, 這些焦慮和擔心是所有父母的感受(包括中產階級家庭), 然而當窮困家庭公開地說出她們的焦慮, 這些感情真實被抽出它們的經驗語境. 當社會以理性真實的態度去理解這些感受時, 這些感性現實即時變成一種無理的要求, 綜緩家庭亦隨即變成一批厚顏無聊, 飯來張口之輩.

這又再一次證明了Spivak所說的"The subaltern cannot speak"(低層人民不能說話), 因為現代的社會越來越遠離compassionate society, 同情心只能在大型的儀式性行為中展現(如這些海嘯籌款), 卻越來越遠離日常的社會關係之中, 我們沒法/拒絶進入他者, 尤其是制度邊緣者的感情現實之中, 他們所說的話, 變成一面反光的鏡子, 強化社會主流的價值.

理性真實是一個被權力和主流意識型態所操控的真實, 而以理性真實所建構出來的世界, 只能引領我們走向右翼民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