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芬蘭教育,不少人都會想到「公平受教」、「愉快學習」、「沒有考試」等理念,並且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 取得前列成績,仿佛芬蘭是教育的烏托邦。與其他PISA排名前列國家不同,芬蘭不相信標準化測驗是提升學生學業成績和的關鍵,所以在基礎教育9年和高中3年,學生都無需要面對標準化測驗。雖然如此,但學生完成高中之後始終要考大學入學試。那麼芬蘭大學入學試到底如何運作,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呢?以下是筆者翻查網絡資料的答案。
原來芬蘭的大學入學試(matriculation examination)每年舉行兩次,分別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每期歷時約三星期。考生可以選擇在一個試期內應考所有科目,亦可以在三次試期內分階段應考不同科目。每位考生至少應考四個科目,第一個必考科目是母語(芬蘭語、瑞典語和薩米語),隨後在四個領域選擇最少三個科目:第二本國語言(芬蘭語或瑞典語) 、外國語言、數學及人文與自然科學。其中第二本國語言、部分外國語言和數學有基礎程度(basic syllabus)和進階程度(advanced syllabus) 之分,考生須最少選擇一科應考進階程度。
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總共有十二科,每個試期只設兩日考試,一日考心理、哲學、歷史、物理和生物,另一日考基督教改革宗、東正教、倫理、社會研究、化學、地理和健康教育。由於每科考六小時,每個考生一日只能考一科,所以在每個考試期最多只能應考兩個人文與自然科學領域科目。假設某考生修讀物理、生物和化學,他便需分兩個考期應考。
每期考試結束後,考生可知道自己的成績。如果某科不及格,考生可以在下個考期補考,而且必修科可由進階程度轉為較淺的基礎程度。至於考生取得科目及格後,如不滿意成績,亦可以在下期考試重考,成績表只會顯示最佳成績。
以上可見,考生報考「一次」入大學試,實際上有三個試期、多重機會,考生可以按學習進度分階段應試,不幸失手亦有補救機會。這種具彈性的方法既能避免「一試定生死」的風險,又能篩選人才進入大學,值得借鏡。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在電腦普及的年代,芬蘭入大學試由2016年春季開始逐步電子化,考生不再用傳統紙筆應考,而是帶個人筆記電腦到試場考試。考試時考生將當局提供USB記憶棒插入電腦,電腦便會重置入Linux系統,讓考生在筆記電腦上閱卷和答題。按官方提供的時間表,到2019年春季,最後一科數學科亦會採用電子化考試。
文:盧日高@進步教師同盟
參考資料:
1. 香港立法局秘書處:《資料便覽:芬蘭的教育制度》。
2. 芬蘭入大學試官方網站,https://www.ylioppilastutkinto.f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