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圍爐有義氣

圍爐有義氣

文:戚本盛

電影《女人香》(Scent of a Woman, 1992)的主要情節之一,是說校長以推薦升上哈佛的獎學金學額,利誘一名家貧的優秀學生(主角),想他供出搗蛋戲弄校長的同學的名字,若他不合作,校長便會開除他。一名十七、八歲的中學生,在這升讀哈佛和開除出校二者擇一的困難前,最後都選擇了不說出同學的名字。

我常在自己的訓育或學校管治的師訓課堂中,播出相關片段以引發討論。這些課堂的學員有想當老師的本科生或新畢業生,也有已入職教師或教學助理的年輕同行。多年下來其中一個一再出現的、較有意思的討論點是:主角其實是知道哪些同學犯事的,起碼知道誰最有嫌疑,難道他不應向校長說出來嗎?

電影編劇加進了校長利誘的情節,使這個問題好答得多。如果主角供出同學,便可升讀哈佛,這是為了「利」,顯然不對。那麼,捨利而保守秘密,甚至要被開除,算是為了「義」嗎?在我過去的課堂裡,「義氣」的概念或早或遲總會進入討論。

同學之間應要保守某種秘密,向老師供出犯事者,是會被指為「無間道」、「二五仔」,等同「出賣」或「背叛」,這是初小學生無須正式學習也會明白並奉行的道理。「無義氣」可能是對朋友的極重指責,其相反是「忠誠」,應該在眾多德行中佔有很高的位置,有學校甚至以此為校訓,可見其價值。

不過如果《女人香》中的橋段沒有「利」(升讀哈佛)的元素,該主角應該說出同學的名字嗎?課上我和學員曾經討論過,那要看犯事情節的輕重,那麼,像電影中捉弄市儈的校長算輕嗎?要怎樣才算重?如果主角供出同學,在於他相信可讓同學面對後果而不逃避責任才更好呢?如果他相信自己作為學生有責任維護學校的秩序、協助校長追究犯事同學呢?如果他以說出所知的真相為個人的義務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引領至思考個人秉持的道德原則,都是很有討論價值的。

可是,放諸現實世界,「義字行頭」的同仇敵愾感往往取代了深入的思考。我曾經以為要求利益集團的成員可以理性思辯是緣木求魚,但不講或少講利益的組織成員,例如工會成員、校友等等,可以比較理性而不是事事義字先行,可惜往往發現自己錯得厲害,這假設根本不能成立。由多年前見識過的中大校友會周年大會,到最近在臉書上看到關於社福組織肥上瘦下的論爭,都一再說明,原來一個「義」字是能夠削減智商的。

有學者指《水滸》宣揚「義氣」,不啻是強盜集團的培訓教材。或者,強盜、黑社會份子的確需要「義氣」來維繫,須互相倚靠出生入死的警察或也因而要供奉義薄雲天的關公,可是,過份強調「義氣」會犧牲甚麼?既說「過份」,那麼「義氣」的原則,又有甚麼尺度或界線嗎?

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的社會,似乎可和「義氣」水乳交融。因為「義氣」高舉的是人際的身份關係,同宗、同族、同鄉、同校校友、同系同學,都可以成為圍爐取暖的條件,可以減省理性思考的力氣、避開思考結果的尷尬。

其實,公私分際應該是應用「義氣」與否的不錯界線,連公眾事務也義氣先行的同人,也許不知道在嘲笑或批評那些同黨同志時,他們只不過站遠五十步而已。

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