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First(EF)剛剛又公佈了他們的英語能力指標(EPI),一如過往的報導,香港傳媒集中數據內的「驚世發現」——「港英語水平全球排33 差過越南(蘋果日報,2015)」。標題聳人聽聞,但這個調查究竟是否客觀、中立、有代表性?這點相當值得質疑。
根據 EF EPI 的網站,2014 年度的數據來自全球70個國家、91萬個樣本,單看這兩個數字,好像相當全面,相當有代表性。但實際上他們採集樣本的方法有點偏頗,91萬個樣本內,只有 26 000 多個樣本來自網絡公開測試,其他都是針對 EF 入學學生的測試。換句話說,不足 3% 的應試者是隨機參與測試,超過 97% 是有意進修英語,或者準確點說,是有意參加 EF 的課程進修英語的人士(《關於 EPI——調查方法》,EF,2015)。即使進行調查的機構也認同這種取樣方法屬應試者的自我選擇,不一定能代表整個國家,有可能拉低或拉高了整體成績(《關於 EPI——應試者》,EF,2015)。
香港學生大多從幼稚園開始接觸英語,經過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教育,大概能累積一定水平。自2002年起,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推出了統一英語水平評核計劃,讓大學畢業生免費參與國際英語測試系統(IELTS Academic)考試,在 2013/14 年畢業生平均能考獲 6.76 分的佳績(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6.76 分,代表應試者介乎 Good user 與 Competent User 之間,即英語相當接近足以溝通的水平,在某些場合間中有失誤或不精準的情況,但整體來說可以應付頗為複雜的語言及理解精細的論證(英國文化協會,2015)。除了大學生外,一些考慮前往外國升學的學生或在職人士也會參與考試,根據 IELTS 官方在 2014 年提供的資料,香港應考 IELTS 的人平均也有 6.4 分(IELTS, 2014)。即使是讓準備去英語國家升讀中學、工作或移民用的 IELTS General Training 測試,香港人也能考獲 6.4 分的成績(IELTS, 2014)。相反,在 EF 排行榜中居於香港之前的越南、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在 IELTS General Training 的成績分別只有 6、6、5.8 和 5.6 分。
不論是 EF 的調查還是 IELTS 測驗的結果,他們的數據都是來自自願參與測試的人,而非採用隨機抽樣方式揀選應試者參與測試,數據難免偏頗。不少朋友在日常工作中都會接觸外國客戶或同事,在使用英文溝通時感到自己技不如人而自慚形穢,尤其是對比新加坡、馬來西亞人,即使覺得他們口音怪怪的,但總算能用英文表達自己所思所想。但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對星加坡人來說,英文是他們主要語言,可以算是他們的母語(First Language)。而且星加坡、馬來西亞等都是多民族國家,需要使用英語與不同民族的人溝通,平日多說多用多聽,自然能用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香港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說中文,閱讀、書寫或說英文的時候甚少,日久生疏,要用的時候自然會顯得力不從心。要純熟地使用一門語言,多聽、多讀、多說、多寫是不二法門,聽、讀、寫不難,看電視、讀新聞、讀電郵都可以,至於如何多說?或許可以從 Hey Siri 或 OK Google 開始(笑)。
(圖:Examination by Efti Hia, https://flic.kr/p/ofqm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