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出席扶貧委員會有關貧窮線的會議後指出,參與「佔領運動」的青年有很多訴求,當中包括政治、個人事業、生活生計等;與此同時,新一屆扶貧委員會已經成立「青年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小組將聚焦探討如何多方面促進基層青年向上流動,以及提出具體建議;扶貧委員會還會檢視不同角度以幫助青年向上流動,包括教育、就業、培訓等方面,從而減少青年人對社會的怨氣。
梁振英的說話,最少已表明他同意現今香港社會給予青少年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然而,每當談及青少年向上流動或就業的問題時,教育好像是一個必然包含當中的解決方法,是一劑萬能藥。可惜,現實卻給予一個相反的結果,它告訴我們,教育不能解決青少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的問題。
青年貧窮 教育製造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本年5月22日的資料顯示,2001至2011年這十年期間,15至24歲青少年的工資竟然一直維持在8000元,過去兩年才提升至9000元,到底這個工資水平的上升,是否受到實行最低工資的影響呢?不過,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同一資料指出,2001至2011年期間,青少年曾接受專上教育的百分比由19.5%上升至39.3%;中學文憑試後,升讀專上課程的青少年百分比更接近七成。
回想前特首董建華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六成青少年達到專上學歷的指標;時任教育統籌委員會成員兼縱橫二千集團主席田北辰與時任教育統局局長羅范椒芬分別指出,「現時中等學歷的人力出現真空,故服務行業、資訊科技和金融界等對副學士程度的人才需求殷切,相信他們未來可以成為服務行業的中堅分子和管理人才」;「未來十年香港人力需要展望,指屆時欠缺十一萬學士或副學士人士,又出現十五萬多中學以下教育水平的勞動人口過剩。現今失業人口中,十四萬多是中學以下學歷。未來五年將增加四十三萬新職位,而勞動人口則有二十七萬,我們必須及時及早提高勞動人口的教育質素」。
智經研究中心上月底發表「青年向上流動研究報告」,當中表明近年物價上漲令市民的薪金及儲蓄跑輸通脹。若計算通脹,青少年在2001至2011年這十年期間,入息中位數實質下降。若人才和職位空缺的需求如田先生和羅太所言,青少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數字上升了,理應符合條件向上流動,青少年的入息中位數更應呈上升趨勢,但為何會出現維持不變的情況呢?這些數據正正反映出提升青少年的教育機會,不等於提高青少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更值得憂慮的一組數據是有關青少年的學債,根據學年學生資助辦事處錄得畢業生申請延遲還款個案好數字,已由2003/04的3600多宗,急增4.5倍至2013/14學年的1.6萬宗,這個數字上升的因素,正是就讀及完成專上課程的大專生大幅上升所致。
青少年接受專上教育,入息中位數沒有上升,反而「跑輸」通脹,還因接受專上教育而欠下一身學債。這種情況正好向社會反映,單單增加青少年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未能有效解決青少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的問題;事實恰好相反,青少年由於欠下一身學債,專上教育的提升反而製造青少貧窮問題。
向上流動 着眼就業
筆者認為,政府再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但沒有配合就業的相關配套,如何談論解決青少年流動機會不足,也是枉然的。筆者不知到底有多少青少年如特首梁振英所言,因為現今香港社會給予青少年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故此會走到街頭,參與一場持續超過兩個月的「佔領運動」。
若政府認為青少年向上流動機會不足,是導致青少年參與「佔領運動」的成因,那樣,筆者希望政府在青少年就業方面作出最少兩點思考:一、如何有效提高就業空缺(不論公營或私營),讓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進入職場;二、政府作為香港推動工作零散化的始作俑者,更應取消或減少大量外判空缺,令晉升職位得以穩定,讓青少年向上流動的機會增加。
作者為關注副學位大聯盟成員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