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打尖」的尖中尖

「打尖」的尖中尖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五日,第四屆香港中學文憑試放榜的日子。散落在成績單上的星星多寡,將決定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甚至將來事業,這可能是十八年人生以來最重要的一天。

有人歡喜有人愁。總有一些人從班主任手上接過結果後抱頭痛哭,後悔當初為何不更加努力;總有一些人為些微的分差而愁眉深鎖,慨歎為何到這緊要關頭才運氣欠佳,也總有一些人氣定神閒的無需為JUPAS排位慌張,心思可能都放在會見傳媒時的演講稿上了,這就是所謂的「尖中尖」吧。

中大醫學院本來計劃於新學年,讓文憑試考獲七科四十四分成績優異學生,選擇直入大學醫科二年級,即是讓「尖子中的尖子」跳級。這「擇優搶收」的政策當然引起港大醫學院的不滿,在院長梁卓偉的高調開腔後,醫委會即與中大醫學院進一步了解事件,最後中大暫緩跳班計劃。作為中大醫學院學生,筆者自然對這議題十分感興趣。先撇開為何港大要在臨放榜前的幾天才發言讓事件得到熱烈關注,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大醫科的課程結構。

中大醫科課程在八十年代經歷過「六改五」,然後跟隨「三三四」重新變為六年課程,頭一年主要修讀大學通識及醫學院的學院課程,會與護理及藥劑系以至任何學系的學生一同上課,之後的五年課程則與高考時代相若,先在中大校園內修讀兩年基礎課程,剩下的三年將到不同醫院學習,即是我們俗稱的「出ward」。在兩年前開始,中大醫學院推出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PS),我們學生之間即稱之為「G med」,旨在吸納公開試成績十分優秀的同學(DSE46分以上或IB44分以上),為他們提供領袖及研究方面的培訓,定期舉辦講座及工作坊,這每屆近二十人的資優生將有一對一的資深教授作督導,同時也可自行選擇是否跳級直接修讀醫科二年級。除此以外,每年亦大約有二十人直接入讀二年級,例如畢業生或成績優越而成功轉系的中大生。

容我說少許的題外話。G med的同學是有特權的一群,他們有更多的資源去發展潛能,但是否有潛能又豈能單靠入學成績考試成績來定奪?我認識不少有領袖才能的同學,他們並不是GPS的一員,但思維及處事比G med的特優尖子更成熟,在所屬團體擔任要識;也認識不少非G med的醫學生,他們的想法比「尖子」更有創意及大膽,更不要說有些只懂讀書的高分低能。我無意貶低任何一為中大醫科的同學,舉這些例子只是想說明文憑試的尖子不一定比較聰明,既然大家都是醫科生,為何在公開試低一兩分的同學就要受到這樣的差別待遇?

那究竟直接入讀二年級究竟是否一個好選擇?

我嘗試以自己作例子說明。第二年的課程與第一年相比絕對不只一倍,其工作量及需要的時間亦大大增加,對沒有經歷過高考的學生來說,第一年可以作一個過渡,讓自己更容易適應醫科繁重的課程。基於第一年的課程比較輕鬆,醫學生有更多的空間時間去修讀大學通識課程,一方面能增進醫學以外的知識,也能認識到大學的非醫學生,這是很難得的機會。或許透過住宿參與舍堂活動都能達到此目的,但未必每人都能入住宿舍,而且醫學生需應付沉重學業,即使住宿也未必有足夠時間參與。若果直接入讀二年級,精神心機自然放在本科上,很多同學只為完成大學要求而修讀通識課程,為免與醫科課堂相撞而少了很多選擇,甚至缺席大部分通識課堂,損失最大的其實是同學本人。

坦白說,即使我對醫學有濃厚興趣,匆匆兩年大學生活過後,我最喜愛的課程還是中大的通識教育。中大的通識課程提供四範疇的多元教育,包括中華文化,自然科學,社會文化以及人文,每範疇內都有由不同學院開設的有趣課程,擴闊視野之餘也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是我還在一年級時的一大得著。另外還有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可分為「與人文對話」及「與自然對話」,透過閱讀經典及與教授和同學討論,探索世界及反省自我。假若未來的醫學生因為想早一年畢業而跳級,豁免大學通識將讓他們的世界只剩下醫學,他們的生活圈子只剩下醫護人員,這絕對不是健康的教育及成長。其實我真的不建議尖子們「打尖」跳級,不是害怕你們會威脅到師兄我的飯碗,而是新學制下的第一年將給予你們意想不到的收獲,我認識不少GPS的朋友很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跳級,才能在較空閒的第一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好好認識自己,真正的發展以及發掘潛能。

醫生醫生,我一直都相信好醫生不只是醫病,更應好好的醫病人的生活,不借大學的幾年光陰去多了解身邊的人和事,升班了畢業了就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了,那裡還有閒情逸致去關心社會時事?

按此看作者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