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元崗幼稚園校長呂麗紅校長故事改編,由楊千嬅主演的《五個小孩的校長》於三月尾正式上演。筆者看完 《五個小孩的校長》 後被戲中被呂麗紅校長所觸動,更被小朋友的故事感動到落淚。不過正如筆者的教育界朋友所言,《五個小孩的校長》 的確是過譽,因為編導沒有順勢在戲中批判香港教育政策,而戲中的一些編排太做作。另外,筆者想起一個問題-在當今香港社會下,其實村校的存在有沒有意義。
或許香港人會問:「村校收生人數不足,殺村校令香港教育資源可以更好運用,更何況村校收生不足證明了村校的不濟,村校應該被市場淘汰。為何我們還要保留村校?」不過正如《五個小孩的校長》顯示,其實村校隱藏了數個功能。第一,村校的存在令低收入人士多一個選擇,因為家長可以不用擔心學費問題而扼殺子女獲得教育的權利。第二,村校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做一些教學試驗,就好像呂校長在元崗幼稚園試用‘蒙特梭利教學法’,結果啟發到更多本地幼稚園用「蒙特梭利教學法」,打破香港市民對教育的想像。第三,由於師生比例較低,村校老師可以用更多心力照顧學生身心靈發展,令學生可以更健康成長。第四,村校是一個 Public Sphere,它是一個好地方給村民相聚交流育兒心得和議事。正如戲中所顯示,元崗幼稚園是繼村口士多後另一個最多村民聚集和議論的地方,由此可見村校亦有社區中心的功能。其實,村校的存在除了令市場多一個選擇,令政府可以試驗教育政策外,政府亦可透過村校教育引導兒童認識自己社區,從而培養大家對社區的歸屬感。
只可惜,現在香港政府只著眼於數字預算上,加上官僚主義作崇,再加上教育政策是 ‘永遠失敗的政策’,所以教育預算被削減意料中事。而村校的功能不能在數字上反映,香港政府殺村校以減低教育預算是官僚的正常動作。此外,香港市民信奉自由市場,他們認為村校和差學校被殺是理所當然,亦沒有人會為此惋惜,《五個小孩的校長》戲內的村民演員們很好地演繹出這種心態。另外,《五個小孩的校長》 側面反映出很多人只用錢和有形回報去衡量教育,但他們忘記了教育是不能用數字去衡量。正如筆者恩師所說,教育是一個撒種的過程,沒有人可以保證撒出的種子能發芽生長,但為了令社會智慧有人繼承,大家還是要辦好教育。其實,教育不能把所有人教好,但它卻啟發人於無形,間接令社會繼續前進。所以,筆者希望大家被呂麗紅校長的故事感動外,更應反思‘教育’‘學校’ 是甚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