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范的故事。在剛結束學年,羅范椒芬曾給一群師生說以下一個故事。內容是一個農夫有一頭驢子,但驢子卻不幸掉進井中,農夫無計可施,又不忍驢子受苦,便把沙泥往井傾倒,心想長痛不如短痛,活埋驢子免長期痛苦。但是驢子有其生命力,每次傾倒沙泥時,總不斷掙扎往上爬,結果一輪輪的掙扎以後,竟能逃出生天。作為故事,驢子故事說的自然是不要放棄,凡事總有奇蹟!
2:當故事成了寓言。但若將羅范的故事從 “說漏咀” 角度,看作寓言,則現今香港的教育制度實在處於極度惡劣的境地!師生終日仿如在井底,為不被掩死而掙扎求存,教育制度的 “主人” 卻無計可施,不向外求救,而只會 “落井下石” 又等待奇蹟。最後,也許仍有一批不被淹沒的師生,但同時被淹死的相信也數量不少吧!看教師的壓力與不滿,學生的厭學與焦慮,難道不跟羅范的 “寓言” 太相符嗎?而終日掙扎而存活下的,還有甚麼愉快學習?多元、差異、兼容、啟發學習等漂亮口號還有何可能呢?
3:朱經武的破格。因中五生陳易希的科學成就 (多功能機械人),獲美國的一個科學創意中心表揚並以星星命名,使陳易希獲破格被科大校長朱經武承諾取錄。這本是好事一樁,尤其見到陳易希的爛漫與熱情,很使人替他高興 (若教署中人頭腦活一點,大可成為愉快學習的活標本哩)!可是陳的會考成績不甚理想,惹來各方責難,質疑朱經武 “押錯注” ,朱亦講話相信陳會成為傑出科學家。
4:“破格” 有何特別?曾看一段故事,是在七、八十年代解放初,某內地青年參加小說比賽,得全國冠軍,被一美國大學校長羅致,其時青年是全不懂英語的,有問校長不怕嗎?校長答:不怕,全國的冠軍,怎會蠢?後來青年成知名教授。也許成功例子易找,說個 “不成功” 例子吧!那是我的姊姊,接近廿年前,我的姊姊讀中學,參加青年科學家比賽,得獎。一甚麼博士的給她寫推薦信,結果獲牛津大學取錄。可大學時身體很差常病,結果是成績差點點而不能獲獎學金繼績升學。如今在英國結婚生子經營餐館。對這 “不成功” 個案,難道是牛津的某負責人 “押錯注” 了嗎?
5:將破格普及化及平常化。對一些歐美學府,招攬各類有科研、創作或體育潛能的學生是很平常的事,招攬的目的,不是要求他們將來必成大科學家或大學者 (這也沒可能保証) ,而是給予一個機會給有潛能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將來成果便看各人造化了!
朱經武破格招生之成全城焦點,是因香港的大學缺少此傳統。陳易希會考成績之成全城焦點,是因為香港教育體制從來只視公開試為唯一正途!但正途是甚麼?是那口不斷被灌沙灌泥的井?出產的是終日掙扎,深諳 “生存之道” 的人才?
也許,經過不知多少回的教育改革和失望,香港社會實不應再寄厚望於現有教育制度 (我不是說全盤否定),而更應發展一種多元的升學與取錄模式,將各校收錄學生的自主性大幅提高,將 “破格” 視為為有潛質者提供高等教育的普通及正常手段,而不是 “押上一鋪” 。政府常說知識社會的來臨要各類人才,但更應知道各類人才不會是由同一個 “模” 壓出來的!我想香港社會現在要做的,是對朱經武的破格作出肯定,肯定的可不是他的 “眼光” ,而是那讓社會更多潛能得以栽培、發展與提升的 “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