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雷動計劃為何失敗

雷動計劃為何失敗

戴耀廷宣傳「雷動計劃」數月,坊間一直冷淡對待。即使計劃重點退一步轉變為「聰明選民」或「雷霆救兵」,依然備受各方質疑。除了新民主同盟召集人陳竟明批評計劃「行不通、不民主、重操控、疑違法」(註1),公民黨余若薇也直指計劃「風險甚大」,或會「弄巧反拙」(註2)。計劃的操作性問題,坊間已多有討論。本文希望簡單指出,「雷動計劃」在操作性以外的核心問題。

戴耀廷提出「雷動計劃」的初衷,是希望非建制派能奪取過半立法會議席,以票數直接向政府施壓,改變雨傘運動後的政治困局。可惜,這個構想完全脫離現實。目前立法會有35席地區直選,35席功能組別。戴耀廷認為非建制派有機會在地區直選奪得23席(新東6席、新西6席、九西4席、九東3席、港島4席),然後在功能組別奪取12席。不熟悉選舉的市民,可能無法想像這個目標有多困難。

立會過半脫離現實

近年泛民主派與保皇黨的得票比例,已逐漸打破傳統的六四黃金比,向55% vs 45%邁進。加上保皇黨有中聯辦協調選舉,而且選舉機器全面細密,在地區直選中往往能實現完美配票。相反,泛民主派不存在最高權威一鎚定音,無法控制參選名單數量,因此每屆均會浪費大量選票(2012年尤為災難)。讓我們大膽假設,雨傘運動後非建制派支持者急升,令得票重回六四黃金比,再假設非建制派與保皇黨一樣實現完美配票,35席的60%也不過是21席。這種估算當然非常粗疏,但已足以說明,要在地區直選奪得23席,除了要求非建制派實現完美配票,還要寄望保皇黨自己浪費選票。

可能有人會認為,雖然非建制派陣營嚴重碎片化,但保皇黨內部也是鬼打鬼,奪取23席還是有一絲希望。那麼請再看看在功能組別奪取12席的實際難度。自九七主權移交以來歷經5次立法會選舉,泛民主派在功能組別的戰績一直非常穩定。教育界、法律界、衛生服務界、社會福利界由泛民主派連續五屆奪取,資訊科技界、會計界、醫學界間或奪得,其餘界別卻從未成功染指。這十幾年泛民主派絕非未曾挑戰上述7個議席以外的界別,但全數敗陣。2012年選舉成績最為彪炳,如果將梁家騮計算在內,泛民主派全奪上述7個議席,加上3席超級區議會,共奪得10席。與此同時,功能組別的自動當選議席逐屆上升,由2000年的9席自動當選,演變為2012年的16席自動當選。這些數字反映甚麼,大家應該心中有數。

總括來說,即使九月出現完美戰局,非建制派最多也只能贏得31席(21席地區直選+10席功能組別) 。要奪取過半立法會議席,只能寄望奇蹟。其實立法會選舉制度,尤其是功能組別的公司票團體票,乃由中共精心設計。如果有辦法從徹底不公平的制度內翻盤,當初又何需費神搞甚麼「佔領中環」?。

忽視政黨良性競爭

既然奪取過半立法會議席的機會微乎其微,策略思考便會完全不同。目前泛民主派議員在立法會的任務,除了行禮如儀地投票表態,以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抗布抗爭,最重要就是守住政改否決權(全體議席三分一以上,即24個議席)。假如撇除相對穩陣的4個傳統功能組別(教育界、法律界、衛生服務界、社會福利界)以及至少2個超級區議會議席,那麼非建制派只要奪得18個地區直選議席,便可以完成最低目標。只要抵達安全線,多幾席是錦上添花,爭不到也是無傷大雅。

在此情況下,非建制陣營有不少迴旋餘地,各黨派自然有理由為自身發展打算。須知道,不同光譜的政黨競逐選舉,各自爭取市民支持,絕非政黨因私害公,而是政黨政治應該存在的良性發展。問題來了,礙於香港主流媒體閉塞,宣傳途徑有限,缺乏知名度的政黨新人,即使有能力有擔當,也很難在選舉初期得到民意支持,甚至沒甚麼機會初次參選便能當選。

對於這些新人來說,參選本身便是宣傳途徑,並且得票數字將會成為下次選舉時選民評估勝算的基礎。這就是為甚麼,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明知當選機會不高,仍執意參與新界東補選。如果說新界東補選還有「防止議事規則修改」需要考慮,抵達安全線難度不高的比例代表制直選,就更難說服選民要為「錦上添花」,放棄支持自己心儀的政治代表了。

抗命爛尾光環褪色

「雷動計劃」被冷待,除了計劃本身真的不怎麼樣,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計劃發起人在雨傘運動前後的表現太糟糕。猶記得當年舉行佔中商討日(三)前,民調顯示香港市民大部份均支持「公民提名」,戴耀廷卻稱「公民推薦」方案也符合國際標準。到了學界、進步民主派及民間團體幾經辛苦,在佔中商討日(三)投出三個「公民提名」普選方案,戴耀廷又在電子公投橫加第二條題目,嘗試以「國際標準」架空「公民提名」。

箇中曲折,有限篇幅難以仔細鋪陳,但我相信當時身歷其境者,必定深深感受到和平佔中發起人戴耀廷的立場,嚴重偏向主張妥協折衷的溫和民主派。佔中商討種種不老實操作,以及遲遲拒絕啟動佔中,直接令媒體寵兒戴耀廷的威信,在激進民主派支持者(尤其是年青人)的心中不斷下跌。這就是9.28凌晨戴耀廷宣佈啟動佔領中環,卻引發群眾鼓譟離場,並在其後爆發的雨傘運動中,領導角色被學聯取代的背後原因。

如果說戴耀廷在佔領中環運動的遲疑與折衷,源於泛民學者身份的情結,雖未苟同但也可部份理解,那麼雨傘運動結束後的表現,就無法不令人徹底失望。佔領中環運動蘊釀之時,戴耀廷吹噓這是抗命時代的來臨,又多番引述馬丁路德金的說話,申述公民抗命的理念。可是,到了佔領末段,戴耀廷便以「自首是另類的進擊」為由宣佈退場(註3),而且還解散了和平佔中秘書處。當日戴耀廷聲稱公民抗命要持續不斷,結果稍遇挫折便回去「深耕細作」;聲稱公民抗命者應以法庭抗辯傳播抗命理念,結果大部份被捕者還未被起訴,和平佔中已經沒有運作了。

在個人層面,筆者非常感激戴耀廷獻身運動,宣揚公民抗命理念。然而,佔領中環運動搞得如此虎頭蛇尾,戴耀廷作為政治領袖,已失去昔日的領導地位。群眾的信任,恐怕也需要重新建立。「雷動計劃」或「雷霆救兵」響應者寥寥,自然不難預期。

註釋
1. 陳竟明facebook
2. 余若薇:應考慮超區與功能組別初選
3. 戴耀廷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