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這個社會,已經畸形至此?

這個社會,已經畸形至此?

攝:Alex Leung

今晚是平安夜,網上一則新聞讓很多人暫時忘記了過節的愉悅,這是今天微博上的一個熱點話題:「父親掃街月收入2120元,為兒子還房貸2000」。說實話,同類型的新聞太多,一開始我並不想打開,但後來因為轉載的人越來越多,我還是嘗試著點開來看完了。

故事的內容就像標題所說,一位年過六旬的伯伯仍要承擔環衛工作,每月的工資只留下100塊給自己做生活費,剩餘的全數交由兒子償還房貸。高企的壓力潛移默化,以至於當有熱心人送他餃子時,他情緒爆發被感動哭了。

網絡上的言論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指責其兒子,怎可忍心讓家裡高堂在晚年之際仍要出外干這麼操勞的工作,日曬雨淋,捱更抵夜。另一派則是將矛頭指向畸形的房價,畸形的社會,令到兩代人一輩子負上重擔,如蝸牛一般苟活在世界上。

最近適逢畢業季,踏入求職旅途的我對這個現象已經開始有深入的了解。現在主要的招聘企業來學校招人,宣傳點之一都會是,「在我們這裡工作的員工,X年內就可以買到一套房」,各行各業,連在我看來有點「清高」的媒體的宣傳標語都是如此。可能你會說我理想、單純(或者傻),現在的社會,沒有一套房子,以後的結婚,家庭如何進行下去?誰會想跟你結婚,你怎麼在別人面前挺得起腰呢?

但是其實,憑什麼是別人的感覺主導了我的人生呢?

為什麼一定要20歲找工作,30歲結婚買房子生孩子呢?如今我們國家憑藉經濟實力在國際上話語權越來越大,但是文化多元程度,思想包容度卻遠遠沒跟上。社會的價值單一得極端,以金錢作為衡量成績、情感的標桿。最諷刺的情況還是,有新聞說現在的相親形式就是每家人把自己兒子/女兒擁有的房子和車輛數目寫出來,如果硬件不過關根本沒有談婚論嫁的可能。這哪裡是結婚啊,猶如機器人一樣的程式配對,不如以後發明一種電腦程序,按照物質條件來進行配對好了,等待感情產生、萌芽再發展的過程太複雜了。

一直以來香港人的居住條件都不理想,會有人覺得如果在內地,即使生活再不濟,都會獲得更大面積的居住空間。現在看來好像情況並沒有這麼樂觀,我想香港人應該不會有兩代人一齊承擔房貸這麼普遍的畸形情況吧?

兩年前的雨傘運動時,我嘗試向身邊人解釋這個運動的發生原因和情況,很可惜經過被長年累月的洗腦,沒什麼人願意接受這樣的運動是不受「外國勢力控制」,是單純公民對於普選和公義的追求;當然更不會有人相信竟然有年輕人冒著犧牲課業,進入牢獄的風險去搞運動。自此之後,我都很少嘗試跟人解釋相關的事件,有時候在別人看來我知道的事情甚至令我看起來有點「異類」。

不過至少我自己可以安慰自己,我有真切地感受過另一種社會氛圍,了解到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價值觀,即使別人不理解也好,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