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誰偷走了你的公屋?

誰偷走了你的公屋?

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終於提出「大賣公屋」,從下年度的公屋供應將抽走4000間(約三分一)直接出售予公屋住戶或者合乎申請公屋資格的人士,變相幫下年的租住公屋新供應打左個6折,逐步推啲公屋戶去買樓孭廿年房債,先騰空番啲舊租住單位出黎,好明顯係將政府本來要為房屋問題負擔的成本,轉嫁去中下層市民身上。

睇翻未來5年公屋單位供應的數字,每年平均只有約14000間(1),只夠4年前長遠房屋策略承諾的公屋供應的7成左右,租住房屋本來已經不夠。今日推出的「綠置居」更進一步蠶食公屋供應,將埋下種種房屋危機:若果樓價上升,這些綠置居單位長遠將被補地價出售換樓,私有化成為一般房屋商品;樓價一旦下跌,中下層供唔起樓,就好易變成「銀主盤」,直接被銀行賣出,供到一半連屋都無得住。無論如何,這些單位都不會再成為房委會可分配的公共資源,政府賣左賺左就無左,大大減少對應基層房屋問題的公屋單位總量。

驟眼睇落,政府講到好似用平平地(都要成200-300萬)嘅價錢賣到間公屋,協助本來無法置業的市民上車,讓佢哋分享到財富增值的「成果」。但呢個「推上車」政策背隨時害死人。今次「綠置居」政策嘅對象,係公屋「富戶」,但佢哋仍然屬於本來無法在熾熱樓市置業的普通市民,亦係財政上抗逆力較低嘅一群,他們除了手上有點現金或少量資產外什麼都沒有,若然未來數十年市況波動,勉強上到車的業主如何能夠承受如此風險?政府今日「幫你置業」,困著你半世人供樓,但供唔供到將來就貴客自便了。

今時今日嘅香港,私樓首先是有錢人「儲存/賺取資產」的工具,然後先睇間屋好唔好住,所以啲樓再貴都會有人肯買。而「公屋」嘅角色其實就係窮人嘅抖氣位,比起住劏房或者納米樓好一啲,唔會因為樓價升而貴租得太過分,住入去又唔洗問銀行或者地產商借錢供30年按揭,其實是房屋政策無得炒(not financially exploitable)的重要部分,有穩定樓價的作用。其實,香港嘅窮人有公屋住,投資者先會無炒得禁癲,依個亦都係林鄭「置業主導」既房屋政策最大的盲點,不過可能全民炒樓就係佢背後既目的。

註 1:2016年11月15日,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2016-17至2020-21年度公營房屋建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