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光學會主動提議把配眼鏡剔除醫療券之外。傳媒報導主題為「反建議」。「反」意思在於視光學會不滿局長將醫療券視光服務設上限。由原本視光服務申報可隨累積上限任由長者使用,衛生署研究報告指出視光服務申報額因無上限設置至使讓長者可以太過自主地花光醫療券戶口餘額去做視光檢查及配眼鏡。有見及此,衛生署認為長者用醫療券太過集中在視光服務並不配合醫療券初衷和原意——減輕公共醫療負擔,縮短長者的公共醫療輪候時間,因此把視光服務設上限就可以減少濫用——不論介於長者主動使用或視光師被長者要求扣掉醫療券配眼鏡。政府只在乎一堆數字作分析,例如配眼鏡中位數作為上限金額,又如聲稱中醫的申報額跟其餘的醫療專業並無太大差別,所以暫時中醫並不需要像視光服務一樣被設限。其實,正常和睇齊的申報額但未曾調查就是公平的嗎?只是已經調查過和不睇齊的申報額,就等於濫用?公共教育長者怎樣正確使用醫療券有無開始過?
視光學會因被設限在三月中旬在電台訪問中後段時間略略提出「反建議」一詞。未知此策略是學會從初步蘊禳中刻意在大氣電波中洩露,還是學會在節目中曾自嘲「黃河水也洗不清」的情況下人急智生地抱出一個可觀可行的方案來。過後幾日,更策略性地預備在三月十八日召開記者招待會,並以「污名化」作為反建議的主題。
視光師利用反建議這個策略方向不錯的選擇,將計就計,可以作緩衝,然後把握機會看破對方的底蘊。這個選擇可能會令對方選擇一拍兩散,最後令原本都會找第一部份視光師配眼鏡的長者,由於失去醫療券補貼視光服務只可以自己付現金。或者,長者可能負擔不起的找非第一部份視光師配眼鏡,即是政府間接剝削了長者得到眼睛檢查的機會。
政府不容許使用醫療券購買眼鏡在先,到十年檢討報告出爐不但無糾正此歪風,更承機默許醫療券可以購買眼鏡。這個矛盾究竟存有什麼隱憂呢?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