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苦難不是止痛藥

苦難不是止痛藥

今年抗戰勝利紀念有兩個字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苦難」。

本來「苦難」一字並無不妥。畢竟歷史是苦難的連續劇,苦難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然而,在中流砥柱論之渲染下談苦難,總是予人格格不入的感覺。

苦難是一種身心的痛苦經歷。尤其戰亂對人類的殘害更非筆墨所能形容。因此不忘歷史中的苦難是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正確態度,其目的在於將生命安置在一個適當的環境,避免無謂的傷害。西德總統里夏德・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在紀念二戰結束40周年的大會上詳述戰爭的禍害,就反映了這種對苦難反思的態度。德國對苦難的深切體會形成了其政治基礎,完全改變了戰後德國的政治形態。雖然德國是二戰的加害者,但苦難無分國界,任何國家都可以從歷史學習成長。苦難的負能量在歷史進程中能夠演化成改變的正能量,苦難才有積極的意義。否則苦難之後又是苦難,無意義的苦難不斷延續,人只能在沒有希望和改變的生活中苟且偷生。

八年抗戰奪去多達二千萬中國人的生命,但戰勝未有為中國人民脫離苦難。60年代的大躍進在短短幾年間以千多萬人的血再次染紅華土,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摧毀無數人身心。從數字上看,戰爭是無情,但把苦難帶回人民生活中的政治更無情。歷史是近視眼的。以中流砥柱論把中共和抗戰勝利扯上直接關係,把人民從外敵的威脅中解放的論調不禁令人思索國人的苦難是否曾經結束過。當所謂的解放成為新的逼害,人們是難以理解苦難的真正意義。我們無法忘記抗戰的痛,但戰勝並未有帶來解脫,中國人的痛只不過換了形式。

歷史充滿著不同的原因,目的和理由。即使事實不變,在不同的歷史框架下觀察,歷史都會呈現不同的形態。一味強調過去的苦難不會自動換來真正的進步。歷史的積極意義在於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過去,從經驗中學習。甘於活在扭曲歷史框架下的人,是沒有過去的。沒有過去的人,是不明白現在的。不能理解現在的人,是不懂走向未來的。一個希望國民牢記過去苦難的國家,必須去感受國民現在的苦難,先救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沒有過去的痛會比現在的痛更痛。歷史更不會是現在的止痛藥。盲目談苦難,最終受苦的還是被愚弄的人民。但和林肯一樣,我相信未來是樂觀的。因為你可以愚弄所有人一時,也可以永遠愚弄某些人,但是你不能永遠愚弄所有的人。

作者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exdisc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