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納米樓是樓市自然趨勢嗎?

納米樓是樓市自然趨勢嗎?

政府多番表示填移山填海不單只是為了增加土地供應,目的是為了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環境,讓市民「住大啲」,實情是否這樣?

從最新立法會數字反映,新單位中的納米樓,由2016年的206間,已急增至2017年的691間,增幅有2.3倍(註 1),其實在2013年的全年只有81間,反映納米樓成為了地產商每呎都要賺到盡,不願將正常單位減價發售,寧願將私樓擠得愈來愈細。

政府一方面表示要以填海造地改善港人的居住環境,但另一方面又繼續批准發展商興建面積極細的納米樓圖則,難道不是在暗中配合地產商托高樓市呎價嗎?

現時,納米樓的定義為20平方米以下的單位,轉算成呎為大約215平方呎。2016年人均居住面積的中位數為161平方呎,即代表這些納米樓的買家或者租戶,若不是獨自居住這些單位,便會進一步加劇住得比人均居住面積的情況。

如同劏房業主把單位愈劏愈細,透過增加的住戶的目數而榨取最高的租值,地產商現時亦都用同表的手法,把納米樓的發展圖則愈劃愈細,從而令每個單位的樓價最大化。

與此同時,物業投資者亦視納米樓為高租金回報率的物業資產。雖然政府沒有直接公佈納米樓使用方式的專屬資料,但是包括納米樓在內的430以下呎的單位(即Class A單位),2016年的落成後使用方式有62%為出租單位,反映大部分細單位都是被投資客壟斷買樓收租。

林鄭稱聲是要為劏房兒童出聲,政府以倍數批出納米樓圖則縱容地產商每呎賺到盡托價,凸顯出現屆政府房屋政策最偽善之處。

註1:審核2018-19年度 答覆編號 開支預算,答覆編號 THB(H)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