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運選舉不如寫文案:(可能係)泛民乃至本土的新思路

社運選舉不如寫文案:(可能係)泛民乃至本土的新思路

筆者今從事媒體創作工作,寫文案口號,老細常言道:「人話啲」,意謂「不要太『文』」、「不要太艱澀」,要琅琅上口,要「六至九十六歲也懂」。

「人話」。這,確是一語道破了現今由泛民到本土的危機。

有咩失敗得過:喺大是大非、道理幾乎完全企你呢邊嘅情況下,仍然輸俾對家?

老泛民失敗,本土卻又走上同一條舊路

是否應該爭取「大多數」、「沉默」、和稀泥、「泛和諧化」、「大中華」,是否應該是一個agenda,這確是由泛民到建國派也要考慮的問題。無可否認,他們在香港的人口基數與輿論中佔了不少影響力,而親政府陣營在佔領運動的前後階段,均頗能掌握這些人的口味,利用「討厭政治」「懶於思考」的方法成功將民眾拉離泛民主派。

(老)泛民之蠢、之無能,在於「如此大是大非分明,道理壓倒性地在自己手」的極有利情況下,又有「受壓迫者」、「制度不公受害人」的光環下,仍,然,打,輸!流於「普世價值」、「核心價值」、「民主」、「言論自由」等,艱澀、理論化容易空廢的政治術語中。很簡單一件事:就是連大部份投泛民的基層,也不會容易解釋上述術語,他們只是僅僅明白政府的確很有問題、大陸對香港有壞影響,或者是人身攻擊式的「反梁」「掃把頭」等,對他們而言,「同佢講咁多耶穌」無意思,更重要是,同樣的「講耶穌」,非泛民鐵fans就更是火星文,何不去聽「民建聯」的「人話」。

建國派/(泛)本土派顯然不打算爭取這些人的支持,這我不認為是大問題,始終要一群習慣和稀泥、「家和萬事興」的儒家文化民眾接受太具前瞻性的主張,是不可能的任務。若然可行,泛民就不會失敗至今。所以爭取年青人支持,目標在十多二十年後,今時今日無權無勢的年青人有了社經地位和影響力,確實,在這時候本土化甚至獨立,不是夢。

但本土派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除了內鬥,更甚是逐漸走上一條「充斥政治術語,小圈子圍維喂,終究離地」的泛民舊路。想,當年泛民還在發芽期時,所以成功,取的,是民眾的最大公因數,捨艱澀和術語,取大家對當代中國政權的反感與恐懼。這是十分成功的策略,但今時今日,「本土」已分裂為「人力」「熱狗」「建國」「城邦」……乜乜柒柒,講真,就連自己人也不是搞懂。老實講,刻毒一句,連當年的匯點也不如。


泛民到本土的「政」途失敗之後

香港不得不與中國區隔、維繫九七前的價值等,甚至更多變、年輕的社會運動形式,本土派這些的主張絕對正確;爭取大中華情結者,支持民運,打選舉戰,老泛民的價值,能取也應取。

但悲哀是,正常的政治途徑已失效。泛民唯一能爭取的議會戰場,隨著功能組別、分組點票到搬弄司法、行政手段野蠻的制度暴力,到有系統的種票、選區劃分做手腳、巨大的社區資源和社團連結,這一共產黨的長處。種種夾擊包圍之下,已經失效。在狹窄、又逐漸收窄的政治空間裡,制度內的政治對抗日漸艱難。更糟糕是不懂「人話」,於「普羅市民」而言,吸引力甚至不及葉劉。

制度外,由抗議到各式動員,以前我們相信「運動不散水」就有希望,但一場「終於唔散水」的佔領運動,都居然連半個局長都唔使落台。而無可否認,非政治活躍的市民對「公民抗命」都開始厭倦,老老實實,本土派熱中的衝擊、反水貨、鳩嗚等,自high以外,其實也無甚正面效果可言。所謂勇武、武裝也流於空談和小學雞,「建國」也是流於鍵盤的「鍵國戰士」。

由泛民到本土,他們的「正/政途」其實已失效,正面效果漸失,反效果漸現,他們熱中的論述,逐漸變成「只有他們熱中的論述」。

所以呢?如何以講人話論述

「人話」必須是各方也要取以的手段。此最重要。

容我舉一個歷史往事:歐美的環境保護運動,其實開初是極度艱難的,當年經濟熱盛,消費成風,要佢地環保,不如叫佢去死。

「它們不應稱作『殺蟲劑』,而應稱為『殺生物劑』。」

當年有一個女學者,叫卡森女士(Rachel Louise Carson),發現了DDT這種當年風行美國的殺蟲劑,對自然環境的所有生物,皆有嚴重毒性。她很急切想人正視這議題,曾經想過以論文、陳請的「常規手段」去呼籲關注。她遺世的,不是論文或抗議,而是《寂靜的春天》及《海洋三部曲》的暢銷書。

「春天是鮮花盛開、百鳥齊鳴的季節,不應是寂靜無聲。」

「某時候起,突然,春天裡不再聽到燕子的呢喃、黃鶯的啁啾,田野裡突然變得寂靜無聲了。」

《寂靜的春天》文詞淺白,以大眾易懂的形容與意境,清楚闡明食物鏈的概念,殺蟲劑對生態的危害,以及生態平衡之重要。

卡森的論述戰也不是立刻成功的,她一鳴驚人之後,批評乃至人身攻擊也排山倒海而至,於學術上論戰有之,鬧她「死八婆」訴諸性別也有之。但她就爭取每個觸及大眾的機會:上電視節目、見報,每次也用生動優美的比喻、簡明扼要地將真相與知識灌輸大眾,又有效、漂亮地以金句、意境反擊質疑與批評。於廣告而言,她的branding、marketing和tag line也很成功。

善用流行媒介,是打論述戰的不二法門,這由泛民到本土,多少也掌握到(但建制更懂此道,所以大規模收編傳媒及染指新媒體)。

又得要再說一遍:難得道理都在你一邊、強弱、善惡都懸殊,為何就「脫唔到角」甚至「捉唔到鹿」?

成功社運,不如成功文案

我愚見認為,要打下去,就要有三招:文案、文學與影像。

文案與文學是相互交雜的,而這在政治的運用,在演說,也可以不止在演說。香港從來缺乏演說家,偶有政治金句,但都是蠢話居多,從來沒有奧巴馬、羅斯福、邱吉爾、甘迺迪、戴高樂甚至希特勒的成功演說家。

演說家的重要,在留下入心入肺的精句:

「Young gentlemen!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Yes, We can!」

邱吉爾的這句名言,由六歲到九十六歲也懂,IELTS兩三分的也會懂。就是要有「你今日飲咗未」、「生有限活無限」、「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的簡潔口號,以家傳戶曉作起點,這場仗就有得打。

假若畢明、徐緣甚至黃霑、俞琤這一等級的媒體高人,(匿名暗地也可)出手就寫文案。懂得營銷,撰寫六歲到九十六歲,小學畢業到博士都會動心入心的「人話」口號。我敢說不少的「討厭政治」者會重新被燃起。

在華人圈子裡面,這非不可行,蔡英文的選舉廣告,正是上品。

好的文案與廣告,亦要有文學托起,這種文學更應是考慮普及、大眾化,優美易懂而有道德感召力的。黃絲圈子裡流行的村上春樹(其實是演說)金句,就有這種效果:

「無論高牆多麼正確和雞蛋多麼錯誤,我也還是站在雞蛋一邊。」

語出歌曲的「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雖然比了下去,也有有相似效果,這兩句算是玩濫了,左膠了,但這是正確的路向。回想卡森的成功,也在文筆優美動人,令人有所想像。在社交網絡無孔不入、資訊麻木而泛濫的年代,清新、有力的交字,尤其比喻,反而更為有力。

歷史裡,不少成功的民主運動也和出色作家密不可分:哈維爾、索忍尼辛,他們也是用大眾化的故事、諷刺喜劇成功教育群眾。

至於相片,更不用多言罷,照片/影像之力量,就在不須多言,有知面(Studium),有刺點(Punctum),可以挑動(Provoke)人心。攝影人,對這三組術語,應該體會至深。最近的港鐵與古箏,正是如此provoke起的。

難得地,是非對錯是在我們的一邊,世間很少有如此黑白分明。(因為「去中心化」,不過術語少談點,「人話」啲好。)不服權貴者,創作力與生命力都是由衷的,所以往往我們的這一邊,facebook的改圖與改歌會更好笑,製圖會更有品味。終究,歷史會站在我們的一邊。

比起想奇策打選舉到街頭的艱難戰場,不如就先寫一套絕妙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