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袁海文及一眾新人呼冤,棄選機制真的有用嗎?

為袁海文及一眾新人呼冤,棄選機制真的有用嗎?

有聞民主黨羅健熙副主席就棄選論有進一步解釋,並引用上屆大選作例。筆者謹此向副主席分享對上屆選舉的觀察,以力陳棄選論之不可取。

首先,羅副主席以自決派候選人作例舉證民調1%都有當選可能,以此顯示資源並不是唯一突圍門路(但筆者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門路),然而自決派例子未必能再一複製,個個都參選唔通個個都係朱凱廸咩?反而,我提出有四名新丁候選人均能夠由民調低位達至當選,他們民調至少有三星期低於5.5%,最後仍能當選。分別是鄺俊宇、尹兆堅、林卓廷、許智峯四人,而這四人能夠同時告急,座擁的選舉資源是一眾大小政團望塵莫及。即是除了自決派因運動效應突圍當選另一方法就是以資源優勢當選,羅副主席若認為民主黨與一眾參選人是站於同一起跑線,就足以證明棄選論對選舉分析是只見政治光譜而漠視資源差距,有如食住自助餐問人做乜要挨餓之感。順帶一提參考2016年大選結果,有約7%選民繼續投票予棄選的泛民候選人。就以我本人為例,停止選舉工程後仍有一萬七千多名選民堅持投票支持我;而一萬七千多票實際足以影響候選人勝出與否。以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結果為例,楊岳橋與周浩鼎票數只相距10,551票。可見棄選機制,得個「吹」字。

除「資源論」以外,我進一步提出另一種觀察。翻閱民主黨單仲偕與袁海文就兩區補選初選安排的言論,不下一次提及原則上民主黨不反對初選,但同時承認礙於與新同盟及青年新政的往日恩仇而未能同意一同參與初選。我當然相信民主黨不會為個別人選勝算而度身訂做任何初選方法。但我在此分享一位已退出民主黨的朋友對民主派初選的看法:

「首先要做好初選機制,如果沒有一個集體認受的制度,『全個民主派都對不住支持者』, 勢必頂不住建制派,拿不回『屬於民主派的席位』。他希望泛民有胸襟,即使彼此屬於不同的黨,有過歷史,都一同做好初選。他回顧泛民 2007年第一次初選,選出陳方安生,如果十年之後的今日也做不到,就是很大的退步。」

而我相信這亦是大部分關心此場補選的非建制派支持者誠心所願,望民主黨及羅副主席再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