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派錢、打氣都激親人的政府

派錢、打氣都激親人的政府

財政司長陳茂波去年三月話派4,000元,要花近一年時間準備,以現代進步社會的標準來說,效率不可謂不低。誰知早幾天派發申請表,還頻頻甩碌,搞到一鑊粥,怨聲四起。申請手續繁複,不容網上申請,在智能手機年代,已叫人O嘴,仲要200萬個受助者,只印100萬份表,搞到供不應求,市民要排隊領取申請表,爭在未出現炒賣情況。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解釋,要求市民交實體申請表,是因為設立網上申請系統需時約年半,會拖延市民領取4,000元的時間。資訊科技界莫乃光議員質疑,此乃政府思想落後之過:官員時常認為系統太舊、用人手更快。不過,更傎得質疑的是,政府早有派錢經驗,就算對象不同,細節更複雜,但吸收上次經驗,再開發新系統,沒理由像由零開始般揦手唔成勢。

政府的運作機制,理應有可持續發展的連貫性。既然換智能身分證,只用兩年便完成整套流程(莫乃光說法),由上次派錢至今,相隔七、八載,政府就算沒先見之明,但有起碼的危機感的話,以其龐大資源和人手,絕對有能力早早將系統升級,以應付不時之需。現在搞到倒瀉籮蟹,反映的便不止是個別官員和部門的無能,不是換一批人便解決到。有理由相信是系統性、結構性、路徑依賴式的腐敗,政府官僚長年因循,沒有意識、動機和能力及時修正內部問題,已積習難改。

醫護壓力爆煲所帶出的問題,是另一例子。高層年年加薪的醫管局,邀請名人拍片,幫員工打氣,在網上被人鬧到飛起。這種回應員工控訴的方式有幾反智和乞人憎,不用筆者多說。比較少人講的,是醫護壓力問題,並非簡單增加資源和人手便可妥善解決。人口老化和醫學昌明衍生的治療訴求,對醫護的需索只會有增無減,沉重的工作量,難免増加醫護本身傷病和醫療事故發生之的機會。出了事,責任由前線揹,坐在辦公室的高層不是經手人,很容易置身事外(像窗框殺人,警察便先拘捕清潔工)。這個「計時炸彈」會幾時爆,怎樣爆,爆起來害幾多人,現在說不準,但政府及醫管局高層顯然無站在員工那一方看問題,還試圖藉公關伎倆脫身,備受輿論批評,可謂活該,不能賴民粹,但求心安理得,反指是市民難服侍,愛挑剔。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指,公營醫院的病床數目,在2003年沙士後減少了 2,667 張床,到今天,還未能回復至沙士前的 29,539 張床,但其間人口增加了 66 萬,而且人口正在老化。由此可知,增加資源,擴充硬件有幾刻不容緩——荒謬的是,早幾年政府仍在削減對醫管局的經常性支出——但要治本,不能不望聞問切,對整個醫療系統及其生態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調查、研究,由具公信力的專家學者團負賣,並建議如何循序漸進地改革。

中大醫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急症科專科醫生何健基便曾經撰寫《醫學霸權、懷舊專業主義有望改變嗎?》一文,探討懷舊醫學專業主義 、企業家醫學專業主義等觀念,建議從行動主義者醫學專業主義中,尋找革新的理論資源:「其中有助紓緩貧富懸殊問題的事就是醫療系統的改革,令社會上人人不論貧富都能適時得到一定水準的醫療服務和照顧,使貧苦大眾有較大機會擺脫貧窮患病更貧窮的惡性循環。」有了初步研究結果,再透過質量並重的諮詢,凝聚社會共識,再製定最終的改革方案和路線圖。這才是一個智慧城市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應用之道。

治標不是救亡的最終板斧,而是為了爭取時間和空間去治本。問題有望最終得到解決,身處修羅場般的醫護人員,才有撐下去而不洩氣的理由。比起找明星打氣或賣口乖叫醫護人員捱義氣,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莫非很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