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亞換院長:黃乃正再三來了

新亞換院長:黃乃正再三來了

文:來

上月,新亞書院公布黃乃正教授為下任院長推薦人選,接替於明年初離任的信廣來院長。黃乃正教授畢業於聯合書院,研究有機化學,於1999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於2002年至2010年間擔任新亞書院院長,其後曾任大學副校長,現在為理學院院長和化學系講座教授。雖然黃教授曾兩任院長,但他過往做過的工作卻不容易查找,相信現在的同學對他也不甚認識。

新亞於10月18日在雲起軒舉行了「與下任書院院長推薦人選會面」,有十多名同學及校友出席。歷時一個半小時的會面裡,黃教授回應了同學對於其理念、交接工作、與學生溝通等等的問題。一次短短的會面,相信無法令同學深入認識黃教授;篇幅所限,筆者亦只能整理當日部分內容,供沒有出席的同學參考。

看得見的距離

同學最關心的事情,莫過於院長如何與學生溝通。黃教授將會兼任新亞院長和理學院院長,不過他說自己曾兼任過書院院長、學院院長和副校長等職務,相信工作上不成問題。但對於會否影響與學生見面交流,他只簡單承諾會盡力與同學見面,笑說歡迎同學早上七時半找他共進早餐,同學聽罷也笑說:「我唔訓實得架!」

新亞走讀生欠缺歸屬感一直是個問題。對於如何凝聚走讀生,黃教授沒有仔細回應,只有「樂意聽取同學意見」的官腔答案,似乎未有認真思考過。

新亞精神,艱苦學習

同學也非常關心黃教授對新亞精神和書院的理解。黃教授認為,新亞精神就是艱苦做學問的精神,而新亞書院就是做學問的地方,學生活動和宿舍生活都是次要。所謂做學問,是指主動發掘知識,例如參加不同主題的講座,涉獵愈多知識愈好,不要限於自己本科或興趣。有同學舉早前的「狂舞圓廣」活動為例,認為書院的講座、活動可以在形式上配合學生興趣,吸引同學參加。不過黃教授認為沒有需要,相反他認為學生有責任自發追求知識,「如果係小學生我就會用打手板既方法,但係大學生就要靠自發。」

撐學生佔中

在前述的問題上,同學對黃教授的回應都不算很滿意,但最後黃教授竟贏得了一次掌聲—黃教授贊成學生應該關心社會。他說作為院長必須政治中立,因為書院要向左中右的人士籌款;但他本人的政治立場偏向「進步左翼」。他說,假如學生參加佔領中環而「出事」,他會用私人名義保釋學生。「你地即管去做,因為一個同學係做學生既時候都唔去做進步既事,就浪費曬D時間。」

三任院長,表現理想?

書院相較於大學規模小得多,架構相對簡單,院長對書院各方面的影響力,比起大學校長之於整所大學,理應較大,因此院長的素質頗為重要。

院長必須善於管理,有良好人脈,能為書院籌款。黃教授行政經驗豐富,過往擔任院長時籌款數字節節上升,開設了不少獎學金和交換計劃;今次見面會上,校友會也對黃教授表示支持,相信他在管理方面確有一手。

院長另一個重要素質,是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一般學生比較關心宿舍生活、大型學生活動、書院通識和週會如何更有趣;黃教授卻認為宿舍和學生活動等都是次要;在討論學生活動時,他說先要考慮金錢,「睇.食飯」;他又表示考慮學術活動不會特別迎合學生口味。如此看來,黃教授與學生的想法南轅北轍,要拉近距離並非易事,更何況從前文可見,他甚至不熱衷於拉近距離。

院長也應該具備帶領書院前進的前瞻視野。不過黃教授在闡述對新亞書院的理解時,卻完全未有提及未來發展面向。黃教授會如何繼承信院長的工作,又如何看待新亞在發展中國文化的角色,還待日後觀察。

雖然黃教授是第三度獲邀出任院長,但從見面會上的「First Impression」來說,黃教授展示了明顯的短處。當然他實際工作會做得如何,只能說路遙知馬力了。

誰是院長,who cares?

是次見面會,其實算得上冷清,出席的約十名同學全部都是新亞學生會幹事和上莊,如果只計一般同學,可說是無人理。不過這不足為奇,因為幾乎所有校政諮詢會都只有極少同學出席。

這種冷漠可以有很多成因,其中一個因素,是遴選過程不透明。書院舉辦過數場遴選諮詢會,不過時間在sem break之際,同學關注度可想而知。但除此之外,一般學生幾乎完全不知道遴選的進度和任何資訊,即使學生會亦如是。但不管如何,冷漠的後果可以是造就一個與學生相距甚遠的院長。

然而即使學生積極關心,也無權去選院長。遴選院長的委員會由書院管理層、書院校董會主席和大學校長組成。管理層通常是「高高在上」,不太理解學生的意見、對書院文化的想像,結果遴選準則通常側重於管理和籌款能力,而學生的期望有幾多成可以實現,得看運氣。

新亞學生會會長麥浩然認為,院長遴選過程應該加入學生代表,使學生的意見可以確實地發揮影響。上年聯合書院選院長時,聯合學生會也曾要求增加學生代表,但最後不了了之。麥浩然認為不應每次選院長的時候才去爭取,因為已經太遲;應該在遴選完結之後開始爭取,才有希望在下次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