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中史課綱意見書(第三段)

三、課程安排

誣古媚今 囫圇吞棗

十多年前,中史科尚未獨立成科,其時中國歷史科多由中文科老師兼任教授。歷史及地理兩科於每週佔兩節,根本無法鞏固學生對有關學科的認識,新中史課綱提出中史科每週佔兩節,配合「誣古媚今」的編採方針,無異於加倍壓縮上課時間。再者,史地兩科並非專科,不設專教。當日教育局裁撤中史科的人手,以開辦通識課程,如今為了培養學生的「歸屬感」、「國民身份認同」而另立新中史科,除了倉卒培訓一批新中史科老師之外,少不免要把原本任教通識科的老師調配至中史科之用,中國歷史科師資原有問題尚未解決,現在又忽然設立所謂專科專教,此舉無疑為朝秦暮楚,令教育界更令學生無所適從。

新中史課綱建議,中一的課程為遠古至唐末(信史時代即夏至唐,2070BC-907AD,亦橫跨三千年);中二由五代至清末(908AD-1911AD)亦長約二千年;中三竟只學民國至現代史(1911-2010s),其時空幅度不過一百年。課綱「誣古媚今」,重點詳細講述近代及現代歷史,純粹看所學之歷史長度已見不均衡。

再看課綱內容,編排上亦不合理。以往的中史科課程,中一涵蓋上古至魏晉,中二自隋唐至滿清入關,中三由清朝至現代,鑑於課程節數甚少,學生每每到下學期後段便難以追上教學進度,老師亦因此從略授課,新學年開始時,學生往往猶如一張白紙重新追趕學習進度。若按照新中史課綱「誣古媚今」的方針,大刀闊斧地將上古至清末的課程濃縮在兩年授完,無疑是火上加油。為此,我等曾參考過去香港的中史教科書,例如中一中史課程包含由遠古至魏晉的歷史,當中秦漢時期為華夏世界史上首個大一統帝國,歷史地位甚為重要,史料亦甚為龐雜。

至於漢唐二代,文治武功皆達巔峰,與周遭民族交流最多,版圖拓展極廣,為歷史上的大時代。按照相關史實及政治概念,漢時征伐匈奴、侵略西域,唐時安史治亂、藩鎮割據,乃至三公九卿制度如何演變為九品中正制,管治上之三省六部制度,單是秦漢與隋唐二者任擇其一,已是極其複雜難明。然而,講授漢代的課節不過最多9節,唐亦不過最多10節,課節如此匱乏,根本無法教授清楚複雜的概念。扣除課堂討論,核對及講解功課,每節中史課堂最多只能詳細講解數頁課本,學生是否明白,又當別論。新中史課綱竟將秦漢與隋唐強行二合為一,刪節重要史實,授予中一學生,無視中一學生的語文水平,強行逼其承受。新中史課綱一旦實施,非但不能建立學生的歷史觀,只會使其學業壓力百上加斤。
學理不通 貽笑大方

除上述種種原則性的問題之外,新中史課綱所提的教學重點學理不通、史實缺漏處處,實難服眾。

為了培養學生所謂的「歸屬感」,新中史課綱列出的學習重點以「國家」的各階段發展為主題,然而課綱所採史觀並不科學,若學生囫圇吞棗照單全收,其史觀必然荒謬可笑。首先,課綱並未就「國家」一詞具體意思提出任何釋義,夏商周時代的群居部落、秦漢唐宋明等統一皇朝、民國及中共等共和國政體,本身已是風馬牛不相及,絕不應該以「國家」一字含糊其詞、加以統攝。若只將漢人政權看待為真正的狹義「中國」政權,則不難得出,元朝及清朝實乃蒙古帝國及滿清帝國加諸漢人的殖民統治之結論。因此,課綱居然將各種不同政體通稱為「國家」,更一併籠統歸納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如此含混的態度實在有悖治史之道,對歷史極不尊重。課綱的「學習重點」顛覆傳統「治亂興衰」的史觀,本身亦經不起詰問與考證。據「學習重點」所述史觀,每個朝代均不能獨立論斷、每朝的政治細節與人民生活可以不理、朝代興替的前因後果可以不理,每個朝代彷彿於誕生之前便已有前定的(predestined)任務,在模糊但無所不包的「中國」框架下走單向、線性的路。老師只須按此照本宣科,學生按此背誦抄寫,然後畢業後背負著扭曲的認知架構渾渾噩噩走完一生。

舉例而言,中二級宋代及元代的學習重點是「繁榮富庶的國家與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宋代的物質生活的確繁榮富庶,但宋代因何繁榮富庶、繁榮富庶的因由隻字不提,無助建立正確史識,將宋定義為「繁榮富庶的國家」亦屬偷換概念。再者,按照前文所述,若新中史科的成立目的是為了建立學生「對社會、民族及國家」的「歸屬感」,則學生對「誰的社會」、「哪個民族」、「甚麼國家」建立「歸屬感」恐怕無比重要。按照傳統中史課程及相關史實,宋朝乃因汲取南方十國的資本而富庶,因強榦弱枝、重文輕武而積弱,最後宋末皇室逃難至香港建立行朝,宋朝亦經歷蒙古軍隊慘烈的大屠殺而滅亡,而元朝則對漢人及南宋遺民實行高壓統治。以古人為喻,則文天祥與成吉思汗分屬兩個不同陣營,彼此涇渭分明。然而,按照課綱學習重點這種帶有目的論(teleological)的史觀,宋朝的定義是「繁榮富庶的國家」,而其繁榮富庶則是為了後來「橫跨歐亞大帝國的經營」而鋪墊,此舉無異於宣告:文天祥是為了預示成吉思汗的到來而投海表示歡迎,學生亦必須同時對文天祥的南宋與成吉思汗的蒙元產生「歸屬感」。如此史觀,實乃貽笑大方。

撇除史觀大方向的謬誤,現有中史課程亦因各種政治原因而剪裁、忽略史實,造成謬誤。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例,市面上的教科書多指國旗上的四顆小星代表中國人民,實乃含糊其辭;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已指出,當時社會分別由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及民族資產階級四個社會階層組成,故用四顆小星代表——如此硬傷在坊間教材中比比皆是。又以香港史為例,1984年,英中雙方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是為香港主權移交的基礎,簽署者分別為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及中國總理趙紫陽,然而因後來的六四事件題材敏感,趙紫陽亦成為敏感人物,坊間教材亦避而不談。由此可見,不論新舊課綱,皆對史實上的錯誤含糊其辭,或因政治原因而選擇性忽略,對建立學生的史觀、史識皆有害無益。以上史實謬誤乃冰山一角,我等特此參照新中史課綱第二階段諮詢稿所列的學習內容作出批駁,羅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