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是英華舊生,我對老師呼籲學生反佔中的疑問

題為編輯所擬。

2014年8月17日,蘋果日報報道,英華書院體育主任龐耀榮老師向學生發出「反佔中遊行」短訊,呼籲響應「體育界反佔中」行動,又將反佔中的T恤存放在學校。據悉,龐老師於8月16日向學生發出短訊,內容如下:「Guys(各位同學),今天要去反佔中遊行」,「麻煩大家,包括我自己!大家都要多得佔中三子啦!」。一群英華書院舊生,認為龐老師上述行為,有不當之處,於8月21日發起聯署行動,促請校方解釋和要求龐老師道歉。

反佔中遊行已成過去,英華書院的事件乃屬餘波。中學生論政和參與政治活動頗為平常,更何況通識一科乃公開試投考大學必修科,課程內容和試卷問題必然觸及政治事件,課室裏上通識堂,性質上就是論政,題目例如是選舉制度、議會決策和人民權利,這都是政治討論,可以變得十分火辣。此外,自一群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反對中學推行國民教育,中學生論政和參與政治,透過結社呼籲和組織群衆參與集會示威等政治活動,在香港已變得極之平常。一些說法如「中學生心智未成熟」、「幼嫩受人疏擺利用」、「求學時期要好好讀書」、「未夠秤」,實際上已被突破,不符合現實。

中學生可以參與政治,即使沒有所謂 「心智未成熟」等問題, 是否等如學校老師可以為所欲為,主動接觸學生,號召他們參與反佔中這類存有强烈政治含義的遊行活動呢?問題關鍵不在於遊行活動的立場,即是「支持佔中」還是「反佔中」,而是因應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老師可否這樣做。什麽是老師呢?日本人稱為先生,小學時,不分男女,我們也稱呼老師為先生。老師或先生的稱謂,不限於學校裡的教師,但兩者的含義,都具備「前輩」、「值得學習的人」、「受尊敬的人」各種帶有具備學識、有高技術懆藝的意思,《師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有道可傳,有業可授,懂得解惑,自不然是在學養上高人一等,簡單來說便是可以教導他人。這樣一來,在學生心目中,老師是受到學生信任的一方,對學生存在影響力,言語行為具有指導作用;此外便是頗為現實問題,即老師是就學生成績和操行給予評分的一方,就學生學業表現操生殺之權。因此,一些人指學生有自主權可以拒絕或什麼懂得自行判斷,那是不符現實的說法;亦有說法指學生可向校長投訴或向那位老師提出異議,這些「得罪老師」的行為,令學生害怕遭遇報復,要進行乃係紙上談兵,脫離學校現實環境,即是説,老師和學生存在「不對稱力量」。

既然,學生對老師有在信任關係(trust),老師利用這項信任而作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應被視作破壞信任(breach of trust),很自然便應該受到批評或處分,換在英華書院事件中,龐老師身為老師,不應利用老師對學生的信任,叫學生參加一項政治遊行活動。

就一般政治事件而言,作為一個專注於作育英才的地方,學校無須具備任何立場,不務正業,容易將學校、老師和學生捲入政治爭吵之中,大大不利於學習。也就是説,學校應持有的一貫態度便是所謂公正持平,對政治事件的立場是關心留意,但不置可否;校長、老師和學生個人則可以各行各路、各自發揮,重點是不將政治事件帶進校園。一般估計,龐老師的行為應未為校方知悉或支持,若非如此,校方做法便有違常規,必定引發問題,難以收拾。至於老師,就反佔中一事或其他政治議題,有其個人的政治取向,並無不妥,卻不應呼籲學生參與反佔中遊行,原因是身為學生老師,呼籲學生們參與政治活動,對學生必然構成或多或少的壓力,令學生感到難堪,在無所適從下,學生極有可能選擇就範,違反學生意願,自然是對學生不公平。

學校是一個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地方,學校和老師所提倡、支持或反對的,對學生會構成直接影響,面對政治事件,限於老師也有其個人權利, 老師有自己的個人立場, 甚至是某政黨的活躍會員,影響學生在所難免,即使這樣,面對學生的學習,也務須公正持平,若然恐怕偏頗主觀,寧選擇避而不談。至於學校,亦應嚴守公正持平的態度,重要是讓學生掌握事實,明辨黑白是非,在社會議題上,站在公義一方,扶助社會弱者和弱勢社群,培養學生們多角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使校園成為思想自由奔放的園地,學生成為公義正氣的一群人。

(註:作者是英華書院舊生,有參與文章中提及的聯署行動)

聯署行動 fb event 連結